小说《三国仙人传》全文免费阅读

小说:三国仙人传 作者:锦七楼 简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乱世,英雄如星,名将如云,各逞风流!兴汉灭汉,皆有因缘。 纵是仙人,在这风云际会间,也难逃命运作弄!一代枭雄,竟是先人;忠义之士,却是仇敌。 风也罢,雨也罢;来也罢,去也罢。忠孝恩义,不过苍天摆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雄亦垂泪! 预知详情,且看三国仙人传! 《三国仙人传》免费阅读 颍水滔滔,奔流远去。在微微细雨中,...

小说:三国仙人传 作者:锦七楼 简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乱世,英雄如星,名将如云,各逞风流!兴汉灭汉,皆有因缘。 纵是仙人,在这风云际会间,也难逃命运作弄!一代枭雄,竟是先人;忠义之士,却是仇敌。 风也罢,雨也罢;来也罢,去也罢。忠孝恩义,不过苍天摆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雄亦垂泪! 预知详情,且看三国仙人传! 三国仙人传

《三国仙人传》免费阅读

颍水滔滔,奔流远去。在微微细雨中,江中点点涟漪,一个蓑笠老翁坐在江边凉亭内静静的垂钓。不远处,一个年轻人面带怒容,匆匆跑到近前来,强忍着心中怨气,草草拱手道:“原来老先生在此,真是让我好找。”

老翁怕惊走了鱼儿,轻轻放下钓杆,回转身来柔声道:“元放,从八桂之地追到颍川,辛苦了!坐吧。”他指着前面的案几,案几上热水温着一壶酒,还有两碟小菜。

那叫元放的年轻人盘膝坐在案几前的席子上,愤愤不悦道:“先生学贯古今,人才高雅,当知君子之道:无思非份之想,无取非份之物。先生从我韦家借去的东西,还请还回来吧!”

老翁哈哈笑道:“元放单言一个‘借’字,老夫承情了。不过,一声君子、一个‘借’字,这书我也还不得你。若是老夫自要的,也就还你了。可惜如今已物归原主,元放还是死了心吧。”

元放“霍”得急起身,鄙夷道:“哼,先生说笑了,这卷书在我家世代传承,已三百余年,还哪来的原主?你休要诓我!”

老翁喝一口酒,缓缓放下酒杯,道:“元放也随老夫修习过两年吧?”

元放叹了口气道:“是的。”

老翁道:“那老夫的话,你信吗?”

元放犹豫一下,道:“先生从来没有骗过我,我当然愿意相信。先生是有苦衷吗?”

老翁递过一片书简的竹片道:“这就是那卷书的书面。”元放接过一看,上书“兵法三十五篇”,其下一个“韩”字。老翁接着道:“你韦家世代保存此书,却历来只有族中三两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才能看这卷书,元放知道是为何吗?”

元放看了看沉思道:“临行前族中长老确实说过,书中内容外泄的话,韦氏恐会有灭族之灾!”

老翁抚须回忆,叹口气缓缓道:“这个韩字,说的是写这兵法的人姓韩。”

元放惊道:“先生名讳韩复,难道是先生先人?若是如此,三百年后还给故主,也是应当。”说完低眉叹息道,“只是我不知该如何向族里交代。”

老翁抚案笑道:“元放误会了,老夫并不姓韩。只是以前有些虚名,不便以真名示人。老夫先人在先秦时韩国为官,后来避难时曾经化名韩复。如今为化解一些旧事,会几个旧友,不得不出山,才重拾韩复之名。”

元放道:“那书中之韩是何人?”

老翁摇摇头道:“元放可知,秦末群雄并起,大汉高祖刘邦得以灭西楚,打败力拔山兮、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而得有天下,何人可居首功?”

元放想起那气吞山河的楚汉之争,心中豪气陡升。少年人心中那个没有统帅千军万马,立不世功业的梦想。他一脸崇拜,声音也有些高亢,道:“汉初萧何、张良、韩信三杰,当居首功?”

老翁笑道:“三人取一,那该为谁?”

元放眼里满是崇拜,道:“三人各不可缺。但于灭项而言,若要强推一人,那大抵该是韩信。”

老翁点点头,接着叹息摇摇头道:“此韩即是韩信。韩信贬为淮阴侯后,曾和张良重整历代兵法,把一百二十五家兵法筛选精简,加自己的心血编有三十五册,上交高祖皇帝。这三十五册兵法在吕后为政时被诸吕盗于家中,周勃、陈平平定诸吕之乱时亡轶大半,文皇帝即位时就只剩三卷残篇了。王莽篡汉,赤眉祸乱长安时全部被焚毁了。”

元放吃惊道:“我也曾听闻,当年淮阴侯韩信与留候张良整理兵法,合编三十五册。上交高祖刘邦的兵法既然已经亡轶,我家之兵册莫非是韩信自留的?他对刘邦多有不满,自留的兵册必定比上交的那三十五册详尽精妙。但是我韦家为何保有此兵册?”他满是疑惑得看着老翁。

老翁摆摆手道:“当年韩信北面扫灭群雄,和高祖会师垓下,共围霸王。他坐镇中军,布下十面埋伏之计,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时人有云,汉之天下大半皆韩信之功。最终功高不赏,三族皆诛,可惜可叹。”说罢又看着江心细雨涟漪,默默无言,像是在回忆些什么。

元放也跟着叹道:“我曾拜读太史公作的《史记》,每每读到韩信为解衣推食之恩而拒蒯通三分天下之议,最终未央宫中悔不当初,也为其哀叹不已。”

老翁接着道:“当时丞相萧何虽然相助吕后,诱骗韩信到未央宫中。但是他毕竟身不由己。他怜惜韩信,私下将韩信之幼子交托于韩信旧将李左车。李左车辞官隐居,掩护那孩子一路南下,最终跑到南越国。韩字去左边,改为韦姓。及至汉武帝灭南越,其家避难迁至八桂之地。元放,你韦家即是韩信之后!”

元放听此惊天之语,有些坐立不安,久久不能平静。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摇头懊恼。他抬头不解道:“如先生所言,那此书就该是我家传之物。先生物归原主之言何解?”

老翁平静道:“天地之大,人事都未能尽知,何况鬼神。汉兴于韩信,现将亡于韩信,也是天理循环。孙吴兵法早传于世,而世间再无孙吴,后学者不能领悟而已。今日韩信再世为人,今生得前世书,所得所悟当比他人为多,也算书得其人,人得其书。”

元放跪拜道:“世间真有鬼神?先生能知鬼神,岂不是神人!”

老翁道:“韩信转世,命中注定当灭刘汉。灭汉是命,将星不能称帝也是命。虽然不能一统天下,但是再做王侯不在话下,你不用再担心了。元放拿不回兵法,回去难以交代,不如随老夫修道,逍遥自在。人间俗事,就休要多管了。”说完递过一卷蜀锦,上书《遁甲天书》,道:“老夫取你一书,现在还你一书。此书不可轻传他人。”

元放跪接道:“多谢先生。我既知原委,兵书自然不会再要回来,却必要助先人报仇!当日出来时曾发誓,若不取回那书,不回八桂,誓不姓韦。”

老翁道:“元放先人取韩之右为姓,你不妨依人故智,取韩之左,以卓为姓。”

元放沉思一会道:“韦与卓,皆从韩来,本无区别。失了家传之宝,依誓言不得再用先人姓氏,卓韦何异之有。家祖韦姓从韩之左,卓左又音近,今后再无韦慈,只有左慈。”

老翁笑道:“一不违誓言,二不忘祖先,甚好。今后只有左慈左元放。待老夫会完几个故人,元放就随我去庐州修道了仙吧。”

左慈再跪道:“求师父告知,家祖韩信公转世在何处,现今为何人?”

老翁笑道:“元放修为不够,王侯将相关系重大,此等天机不可向你泄露。未得天命,我辈若以玄门道法干预人间俗事,必有灾劫,张角兄弟就是前车之鉴。你乃韩信后人,若知韩信转世之身,行事时难免意气偏私,天道无私,会违了天道。你还是不知道的为好。待到他天命到来,威震天下之时,你自然就知道了。在八桂你随我修行两年,你自己虽然不知,其实已有根基,今再得天书,略加修习既非人间凡夫可比,到时你自会慢慢洞悉天机。现在就先陪我钓鱼吧!”

言罢不再说话,只是递了一根鱼竿给左慈。

二人在蒙蒙细雨中垂钓,左慈心不在焉,没有一条鱼儿上钩。

天已近正午,雨也已经停歇,萧萧冷风吹动江边芦苇,甚是凉爽。一个青年拿着一个盒子,来到亭下,下拜道:“师父,学生郭嘉来了。”说罢把盒子里的午餐一一拿出,放在案几上。

老翁回头道:“奉孝来了啊。”指着左慈道:“这位是我的弟子,左慈左元放。“然后指着奉孝道,“这位也是我的弟子,郭嘉郭奉孝。奉孝学我运筹帷幄,为帝王师的谋略;元放学我修仙求道的遁世之法。你等所学不同,不算同门,以友相称即可。”

郭嘉咳嗽一声,作揖道:“元放兄。”

左慈起身亦作揖道:“奉孝兄有礼。”他见郭嘉虽然俊俏,但是脸色苍白气血不足,又不束发,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江边风大,吹的他的头发胡乱,殊不庄重。

老翁道:“奉孝啊,老夫教你也有十年了。以你才智,将来出将入相不难。近世几代汉帝治国无方,先仰赖外戚,结果外戚秉持朝政,嚣张跋扈,目无君主;后依靠内宦,结果内宦蒙蔽圣听,禁锢天下名士,外戚内宦交相争斗。灵帝又卖官鬻爵,朝中居上位者皆阿谀奉承之辈。现今黄巾起事,播乱四方,天下纷争,西凉董卓乘时篡权,八方英雄群起,大乱之相已生。你宜静观天下豪杰,择一明主相辅。这里是老夫少年时得来的一部奇书,你仔细钻研,必有所得。”说罢旁边包袱里拿出一本竹简,递过去。其时蔡伦造纸之术已经遍传于世,天下书籍皆可用蔡候纸,如今老翁拿出的还是竹简,多半是古书。

郭嘉拿过竹简,果见竹简陈旧。再看竹简上书:《太公兵法》,大喜道:“莫非是当年张良在下邳拾履,得黄石公所传的《太公兵法》?”

老翁道:“正是。奉孝才智卓绝,定不负此书。”

左慈嘀咕道:“师父手里的绝世之作真不少。”

老翁见郭嘉喜悦,又道:“奉孝,老夫是个修仙访道的方外之人,你是个立志建功立业的有为之士。道即不同,你我师徒缘分就到此为止。老夫观你前程无忧,万事皆宜,只可惜体弱,没有高寿。我正在琢磨一个即可顺天,又能延寿之法,到时我让元放取来助你,也算了了你我两世相交的情分。”

郭嘉跪拜道:“师父大恩,嘉没齿难忘。”声音竟有些哽咽。左慈心道:“看不出此人看着放荡不羁,却是个性情中人。”

老翁道:“我们用餐吧。今日一别,我与奉孝缘分就尽了。”

郭嘉想起十年之情,已默默垂泪。

左慈为从老翁口中探知韩信消息,遂问道:“师父,你说四方英雄群起,那当今天下,谁可称英雄?”

老翁按几看着二人道:“元放,依你所见,天下谁人可称英雄?”

左慈不假思索道:“前些时候,慈于路上听得朝中阉宦谋杀大将军何进。前将军董卓自凉州入京,剿灭了群阉,原何进的兵马已尽皆归附。他入朝秉政后,开党禁,追封陈藩等被阉宦害死的名臣以收买人心,蔡邕、李儒等名士都已投靠于他。据闻董卓初入京城,凉州人马方才四、五千,他率部白日入城,晚上偷偷出城,第二日再入城,如此反复再三,瞒过京师诸公卿。他们以为董卓兵多,纷纷投靠,董卓也得以掌握京师大权。如今董卓已权倾朝野,却不任人唯亲,任用名士为重臣,所亲爱的凉州人只封将校而已。此人权谋如此,可是英雄?”

老翁见郭嘉微微摇头,便问道:“奉孝以为如何?”

郭嘉道:“嘉闻此人在年少时为凉州游侠,勇武有力,弓马娴熟,左右开弓皆能百发百中,有万夫莫敌之勇。为人又仗义疏财,喜结交豪杰,在凉州深有人望。当年凉州豪杰前来看他,董卓散尽家财款待诸人,事后众人闻知此事,纷纷赠与财物,竟而一时小富。随后他又散尽其财,其人慷慨好义如此。后从军,屡立战功,所得赏赐亦是全部分于下属。太尉张温五路伐羌,他统领一路,深入羌地。其余四路兵败,他被围于大溪边,粮草断绝。董卓用沙土断水,佯装捕鱼充饥,却在深夜渡河,推倒沙土绝水而遁。羌人发觉,水已深,不得渡。五路大军唯有董卓全师而回。其人领兵之才智即使不及卫青,差也不远矣。”

左慈问道:“既然奉孝兄也觉得董卓慷慨好义,才智过人,那刚才为何要摇头。”

郭嘉微笑道:“可惜可惜,董卓如今身体肥胖,已开不得弓,舞不得戟,上不了快马,虽有日行千里赤兔马,也骑不上,只能送于吕布。此人少年时为英豪,今时却堕落如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不能善终,不能克己者,勉强能称半截英雄,日久必败!况且董卓西凉蛮人,常年与羌人为伍,不通礼仪,不知进退,不会收买士人之心。今雒阳乃天下之中,名士聚集。这些名士皆是在雒阳数世的高门子弟。董卓粗鄙少文,出生寒门,又无德行可被世人称颂,一向是被雒阳名士呼为胡人之类而轻贱,岂能融洽相处?数年前先帝要他代替卢植平定冀州黄巾,就是雒阳禁军北军五校不服他,才导致大败。他也被朝廷问罪,若非西凉将帅力保,险些被诛杀。在中原,凉州人少,又都不堪大用。董卓初入雒阳,袁绍、袁术等人即逃走各地去招兵买马,只留下只知治学、儒懦无权的蔡邕和德行有亏、毫无名望的李儒等人。董卓入京后还犯了三个大错。他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为收买关东士族之心,听从伍琼、周毖之言,大封有清名的名士为州牧、太守。那些名士自视甚高,又自成一党。他们一到地方,就开始对董卓阳奉阴违,私下招兵买马,自行其事。他犯的第二个大错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威武,想学霍光,急功近利的无故废帝,另立天子。使得天下说他野心勃勃,想学王莽,有谋朝篡位之心。他犯了第三个大错就是毫无耐性,不懂循序渐进。他见收买名士一时成效不大,就不知节制而大杀异己,为人残暴无恩,彻底得罪关东大族。有此三大错,他已犹如被置于火炉之上炙烤。他本欲施恩于人,却不知收买其心,徒授人以权柄,反伤自身;后又威罚过重,导致人心惶惶,使群臣各怀异志。谬矣!董卓知行军讨蛮之法却不知朝堂降士之道,识兵不识人,以治军之法处理朝政。须知兵贵神速,最忌犹豫;而朝廷之政最忌急躁,最需沟通妥协。两者完全不同。他才入京,为讨好群臣就解除党锢,遍立州牧。效果还未显,为立威信,入京十日就废帝另立,鸠杀何太后,开始杀戮异己,如此急躁安能稳坐朝堂!”

雒阳既是洛阳,按五行之说,汉乃火德之朝,忌水,故而光武帝刘秀建都时改洛阳为雒阳。

左慈年轻好胜,知郭嘉也是名士出身,不看好董卓也无可厚非,心中不服,问道:“依奉孝兄,何人可称英雄?”

郭嘉微笑自负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今能有英雄之名者,也就区区数人,其中以袁绍、袁术名声最显。袁绍前日反对董卓废帝,朝堂之上横刀对峙,出奔渤海。不日我即去渤海,要看看他是否为真英雄!”

左慈见他也无有定论,颇是不忿,道:“师父以为如何?”

老翁抚须道:“元放,你我乃遁世之人。谁是天下英雄,是奉孝该关心的事。你何必多问了。”说罢,不说纷争之事,只聊些山野轶事。二人见师父不愿再谈时事,也都顺着他,气氛一下轻松多了。

饭毕,老翁叹口气,放下碗筷,站起来道:“奉孝,为师去了!”他不待郭嘉回答,带上左慈就扬长而去。郭嘉并不追来,只在凉亭三叩跪别。

>>>点此阅读《三国仙人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