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替身:开局扮演慈父?》是作者““茜栎”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阿列克谢斯大林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我是阿列克谢·西多罗夫。三天前还在伊尔库茨克的麦田挥锄,新翻的黑土气息渗进指甲缝;此刻却对着地堡里的裂镜,指尖反复摩挲喉结处的皮肤——那里本应有道两厘米的斜疤,此刻却平滑得像新翻的黑土,只在吞咽时扯出不自然的褶皱。后颈抵着铁皮墙壁,渗人的寒意顺着脊椎爬进骨髓,记忆里1918年察里津的烫伤理应在这里灼出暗红的茧,可镜中皮肤泛着病态的瓷白,像绷着张刚揭下的蜡模……...
长廊尽头的小屋门口,站着两名荷枪实弹的卫兵,他们的大衣领口翻得老高,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看见高个子和矮个子,卫兵立刻立正敬礼,枪托砸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推开门,一股热浪夹杂着浓烈的消毒水味和腐果的甜腻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阿列克谢忍不住咳嗽起来,喉咙像被人撒了把辣椒面。
铁床上躺着一个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领口大开,露出嶙峋的锁骨,胸前的皮肤松垮得像晒久的鱼干,肋骨根根分明,仿佛轻轻一按就会折断。他的右手夹着一根胡桃木烟斗,烟嘴处的咬痕深得能看见木纹,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迹,和上周《真理报》头版照片里的一模一样,只是照片上的他眼神如刀,此刻却浑浊无神,像两口被冰封的枯井。
阿列克谢认出了这张脸。他比照片上瘦得多,两鬓的头发白得像初雪,法令纹深得能插进一根手指,可当他微微转头,唇角的弧度、眉骨的走向,甚至喉结滚动的幅度,都和阿列克谢在井水里照见的自己分毫不差。
这不是相似,而是镜像,仿佛有人照着阿列克谢的脸,用岁月和病痛雕刻出了眼前的模样。老人招招手,腕骨突出得能划破床单,袖口滑落,露出内侧三道扭曲的伤疤,那是1913年他流放西伯利亚时被链条勒出的印记:“过来,西多罗夫同志,别怕。”
他的声音像生锈的链条,带着格鲁吉亚口音的颤音,和广播里听到的一模一样,却更加沙哑,仿佛每说一个字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阿列克谢往前走了两步,鞋底粘在地堡的瓷砖上,凉意从脚底窜进脊梁,直到这时,他才惊觉:镜中的自己,此刻正用这双灰蓝色的眼睛望着他,而他的目光,正落在阿列克谢后颈那片光滑的皮肤上。
“别怕,”老人笑了,缺了颗门牙的齿缝漏出热气,床头柜上的收音机突然传来沙沙的电流声,“听,德国人的广播——‘斯大林已逃往高加索,莫斯科即将陷落’。”
他指了指收音机,里面传来蹩脚的俄语播音,带着浓重的巴伐利亚口音,“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斯大林,此刻正躺在地堡里,看着自己的替身。”
他指着床头柜上的相框:1918年的察里津,年轻的他穿着皮衣,后颈缠着渗血的绷带,眼神如炬,背后是熊熊燃烧的炼油厂,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现在,你需要这条伤疤。”老人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褐色的液体,凑近能闻到松节油的辛辣和泥土的腥涩,“这是察里津的泥土混着松节油,涂在皮肤上会起泡结痂,三天后就像真的弹片伤。”他蘸着液体,在阿列克谢后颈画了道弧线,触感冰凉,却带着灼烧般的刺痛,“当年弹片划过这里时,我闻到了自己皮肤烧焦的味道,现在你也会记住这种感觉——不是疼痛,是使命。”
阿列克谢这才发现,老人的左手无名指光秃秃的,指根处有一圈苍白的印子,显然是婚戒被强行摘掉留下的痕迹。他看出阿列克谢的疑惑,从床头抽屉里拿出一枚朴素的金戒指,内侧刻着“娜杰日达,1919”:“戴上,大小刚好。记住,你的妻子娜杰日达已经去世,这是她留下的唯一信物。
以后每次摸戒指,不是怀念,是提醒——你现在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是苏联人民的父亲,是德军坦克面前的钢铁壁垒。”
戒指戴在指根,硌得生疼,仿佛在提醒阿列克谢,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伊尔库茨克的农夫,不再是娜塔莎的哥哥,而是另一个人,一个肩负着千万人命运的替身。
远处的炮声越来越近,地堡的墙壁震动得更加明显,桌上的搪瓷盘里,三颗烂苹果随着震动轻轻滚动,其中一颗滚到桌边,“啪”地掉在地上,摔成烂泥,像极了阿列克谢此刻破碎的生活。
老人掀开衬衫,露出腹部的绷带,渗着暗红的血,散发着腐肉的气味:“胃溃疡穿孔,医生说我活不过一周,但德国人不给我时间了——他们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突破防线,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正在向莫斯科西郊推进,朱可夫的部队还在重组防线,而莫斯科的市民,正在用铁锹和木板修筑街垒。昨天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贝利亚提议炸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以免被德军用作炮击坐标。”
老人冷笑一声,咳嗽起来,手背上的青筋像蚯蚓般凸起,“但你不能同意,因为斯大林永远不会放弃莫斯科,就像农民不会放弃自己的麦田——哪怕麦田里全是德军的坦克履带印,也要用鲜血把种子埋进冻土,等春天发芽。”
高个子突然立正,声音发颤:“斯大林同志,我们已经完成任务,是否需要……”“安静。”老人打断他,目光落在两人腰间的配枪,“你们做得很好,现在该让秘密永远封存了。”
“那十七个医护人员呢?”,高个子问,斯大林直说“全部……然后和你们一起消失”
矮个子的瞳孔骤缩,手摸向口袋里的氰化物胶囊。高个子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为了苏联。”
枪响的瞬间,阿列克谢闭上眼,温热的血珠溅在脸上,带着铁锈味,混着苦杏仁的气息。再睁眼时,两个大盖帽已经倒在地上,矮个子的嘴角泛着白沫,口袋里的胶囊滚到阿列克谢脚边,他弯腰捡起,胶囊表面的刻字清晰可见:“为了祖国,随时准备”。
老人叹了口气:“他们是内务部最忠诚的特工,从基辅到列宁格勒,执行过三百次秘密任务,手上沾着白匪、间谍、叛徒的血,现在却用自己的血,为你铺好了路。”
他指了指床头柜上的烫金护照,阿列克谢翻开,出生日期栏写着1878年12月18日——比他大23岁,照片上的人穿着元帅服,后颈处被刻意抹成模糊的阴影,眼神坚定如铁。老人从抽屉里拿出本相册,翻到夹着红丝带的那页:“1941年5月,我在红场阅兵时的照片,记住这个表情——不是愤怒,是笃定,像农夫看着自己耕好的土地,知道春天一定会来。”照片里的他昂首挺胸,后颈的伤疤清晰可见,背后是整齐列队的红军士兵,他们的钢枪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片钢铁森林。
座钟敲响八点,收音机里传来最新战报:“德军第4装甲集群已抵达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距离克里姆林宫仅37公里!市民们请注意,请注意,德军坦克的轰鸣声已清晰可闻,请立即前往最近的防空洞!”老人的呼吸越来越弱,却突然抓住阿列克谢的手,按在他胸前的伤疤上,那里的皮肤滚烫,像块烧红的烙铁:“明天的阅兵式,你要站在红场,对着一百万军民喊‘乌拉’,哪怕德军的炮弹就在千米外爆炸——因为你的声音,就是苏联的心跳。如果连你都害怕,那冻土下的种子就永远发不了芽。”
话音未落,他的手无力地垂下,烟斗滚落在地,撞出闷响。阿列克谢跪在铁床边,盯着他灰蓝色的眼睛逐渐失去光泽,后颈的“伤疤”传来阵阵刺痛——那是老人用察里津的泥土和松节油画上去的,此刻正在皮肤下灼烧,仿佛真的有一枚弹片嵌在那里,将两个本不相干的生命,永远地焊在了一起。
地堡的铁门在身后锁死时,阿列克谢摸着口袋里的婚戒和烟斗,镜中人的倒影已经戴上了斯大林的帽子,后颈的褐色痕迹像道真正的伤疤。远处的炮声更近了,像巨人在敲门,而他即将以另一个人的身份,打开这扇门。收音机里,播音员正在播报动员令:“莫斯科保卫战已经打响,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将成为我们的战场!祖国在召唤,斯大林同志在注视着我们!”
初雪还在窗外飘着,地堡深处传来水泵的轰鸣,混着远处德军炮声的闷响,形成一种诡异的交响乐。阿列克谢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这双握过犁柄、捡过鸡蛋、磨过镰刀的手,此刻戴着斯大林的婚戒,指尖还沾着他的血迹。当第二声炮响传来时,他终于明白:阿列克谢·西多罗夫死在了伊尔库茨克的麦田里,现在活着的,是镜中那个带着察里津伤疤的影子,是苏联人民的希望,也是个不能说出口的秘密——一个即将在红场阅兵式上举起右手的“斯大林”,一个连朱可夫元帅都要向他敬礼的替身,而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将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
他摸了摸后颈的“伤疤”,疼痛让他清醒。明天,就在明天,他要站在红场,对着寒风中的百万军民,说出那句改变历史的“乌拉”。
而此刻,地堡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照在墙上的苏联地图上,德军的蓝黑色箭头已经抵近莫斯科,像条张开大嘴的毒蛇,而代表红军的红星,正倔强地在红场闪耀,如同老人临终前的眼神,坚定,不屈,带着冻土下即将破土而出的力量。
地堡灯昏血未干,孤魂强作万人看。
喉间苦药掺星夜,明日红场胆气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