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图治小说熊渠周厉王(已完结全集完整版大结局)熊渠周厉王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热门新书《春秋图治》是由著名网文作者“葱花炒鸡蛋”所著的军事历史。文章简述:郑桓公眨巴眨巴眼,有没有搞错,那不是东虢国(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和郐国(祝融后代的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省密县)的地界吗?难不成要我鸠占鹊巢?太史伯坚定地点了点头说:“东虢国和郐国的国君贪而好利,百姓并不顺服。如今,您司职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劳役以及田地耕作,位高权重),深受...

点击阅读全文

春秋图治

正在连载中的军事历史《春秋图治》,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熊渠周厉王,由大神作者“葱花炒鸡蛋”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一切事物皆有其本源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任何朝代的兴亡隆替都是一段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在考察某种结局性的东西时,往往需要溯流而上,去追寻最初的某个历史基点,去探究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某些故人故事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准确地解构我们想要了解的那个对象说起东周,就不得不先提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周厉王姬胡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

阅读最新章节


接着看看西方,那里是秦人和戎人的交汇区,多少年来一直战火纷飞,至今看不到和平的曙光,搬迁过去还不如待在原地不动。

这样排除下来,只剩下迁居东方这条路还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行性。

可是问题又来了,东方虽然面积广袤,但经过历代周王的分封,好地段陆陆续续地都被其他诸侯国占领了,哪还有位置腾出来给郑桓公立国呢?

这个难题深深地困扰着郑桓公,他急需一个专家级的战略大师来帮他破解分析。

很幸运,一个被太史公称呼为太史伯(太史是官职,伯是名字)的郑国人就是这方面的顶尖人才,他建议郑桓公把国家迁移到洛邑之东、黄河之南的那块区域去。

郑桓公眨巴眨巴眼,有没有搞错,那不是东虢国(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和郐国(祝融后代的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省密县)的地界吗?难不成要我鸠占鹊巢?

太史伯坚定地点了点头说:“东虢国和郐国的国君贪而好利,百姓并不顺服。如今,您司职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劳役以及田地耕作,位高权重),深受百姓爱戴,如果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东虢国和郐国国君看到您正当权,一定会答应划拨土地给您的。”

郑桓公心里原本比较中意东南方的江汉平原,因为那里水丰土沃,农业生产潜力巨大,而且从被中原正统视为蛮族的楚国手中夺取土地,情分和道义上也更加说得过去,于是他问太史伯迁往江汉平原如何。

太史伯认为断断不可,楚国、齐国、晋国和秦国是可以预期的四大强国,对于准备作战略转移的郑国来说,和楚国这样的强敌对抗太不明智。

郑桓公恍然大悟,随即向周幽王请示并照会东虢国和郐国,说想在东边弄块地来安置郑国的人口和财物。

周幽王正值倚重郑国,便慷他人之慨,同意了郑桓公这个无损于王室的要求。而东虢、郐两国国君也没有拒绝,联手贡献出十座城邑,交付给了郑国。

于是,在公元前772年,郑国不动声响地于虢、郐之间获取了一处兼具避难和拓展功能的上佳土地,郑桓公立即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搬迁了过去,这一事件,史称“桓公寄孥”。

简单地说,一开始只有两个,西虢和东虢。

西虢是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封国,初封地在渭河平原,后随周王室东迁而转徙至洛邑西侧的陕地,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我们暂且不妨称之为中虢国。中虢国公元前655年被晋献公灭了。

西虢东迁后,原地还留有一个虢国。这个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东虢是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大致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它的结局暂时保留悬念。后文会有交代的。

随后,便爆发了犬戎犯京的事件。东虢和郐这两个死没良心的家伙居然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犬戎把周幽王逼上了绝路。而郑桓公面对敌人的铁蹄与屠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为了护卫周幽王而战死疆场。

我相信,郑国这种“彼以国士报君”的英勇行为,必然会收获“君还以国士待彼”的嘉奖。

周王室的嘉奖看起来简单明了,就是任用郑桓公之子郑武公担任王庭的卿士,但暗地里其实还大有暧昧可寻。

丧失了西域故土而整体蜗居于虢、郐之间的郑国,在之后三年的时间内,以没有及时勤王为由,用武力把郐国和东虢国相继抹除,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主人。

而周王室对这样粗暴破坏分封制度的行为保持了罕见的沉默,事前没有阻止,事后也没有谴责,安静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从建立根据地到随周王室整体东迁,再到取虢、郐而代之,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其实很是怀疑,在郑国东迁的战略规划中,对于犬戎犯京的后续发展已有先见之明,早就盘算好了要借虢、郐的消极懒散来逐渐吞并两国。毕竟,虢、郐之间的那一点土地太过于狭隘,无法为郑国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当然,也有可能事情就是这么机缘巧合,虢、郐两国的碌碌无为无意中给郑国制造了惩罚不臣之国的借口,并最终被郑国所吞并。

总之,无论归功于谋划得力还是运气太好,郑国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郑武公在虢、郐之间地带修建起宏伟的京城(城邑的名字就叫京城,并非首都的意思),在郐国故都的南侧建立国都,取名新郑,然后推行“武公之略”,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扩建城邑,整军顿武,巩固国防。

短短二十几年,郑国不但在虢郐故地上站稳了脚跟,而且拥有了不逊于任何强国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品评一下,郑国精挑细选的这处新址到底价值几何。

郑国的西面是东周的王畿。紧靠权力中枢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正像今天我们调侃,要想知道国务院的哪个部委最重要,只需查看一下它们中间谁和中南海隔得最近一样。

郑国的北面与卫国划黄河而治。在该河段的郑国一侧,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渡口名叫制邑,传闻周穆王曾在那里关过老虎,所以又别称虎牢关。背靠黄河天堑且扼守虎牢关隘,可以帮助郑国减少来自卫国的威胁,从而集中精力向东、南扩展。

郑国的南面是南阳盆地和淮河流域,这里分布着南申国和许、胡(春秋时代同时存在两个胡国,此处指姬姓胡国,后文另有归姓胡国)、蔡、息等小国,南阳盆地往南是一群被称为“汉阳诸姬”的姬姓小国,再往南就是成长中的超级大怪兽楚国。

小说《春秋图治》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