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言情《寸脉藏春秋》,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现代言情,代表人物分别是陈修远苏信,作者“辰砂墨”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第一章:墨影灯昏建安四年深秋,南阳郡的夜风卷着杏叶掠过青蚨堂的飞檐。十八岁的苏信趴在桐木案上,狼毫笔尖在羊皮纸上洇开墨团,《难经・十八难》里 “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的字句在油灯下晃成重影。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忽然听见隔壁诊室传来粗重的喘息声。“王阿婆这脉,左寸浮滑如珠走盘,右关沉缓似泥裹絮。” 师......
《寸脉藏春秋》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彩,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辰砂墨”的创作能力,可以将陈修远苏信等人描绘的如此鲜活,以下是《寸脉藏春秋》内容介绍:他起身添衣,看见窗外的杏树正在月光里抽新芽——原来霜降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就像脉诊,遍寻九侯之后,终究要回到寸口这一寸光阴里,去读尽人生病老的春秋。第五章:杏坛承辉建安十七年清明,青蚨堂的杏花开得正盛。苏信站在檐下,看着十五岁的小徒弟明哥儿趴在案头,对着《难经》抓耳挠腮,腕间新制的牛皮脉...
在线试读
脉见伏,如树根遭霜,枝叶必枯。
前日你遍诊太溪脉沉伏,却不知寸口尺部早显征兆,便是未悟‘九候归于三部,三部统于寸口’的道理。”
夜风穿过窗棂,吹得灯芯噼啪作响。
苏信望着师父鬓角的白霜,忽然想起三年前初入师门,陈修远在雪夜教他辨认浮脉:“浮脉如羽毛漂水,轻取即得,主表证。”
那时他只当是口诀,如今才知,每一种脉象在寸关尺上的变化,都是天地人三才的共鸣。
“明日你便开始整理脉案,将所有病例的三部九侯脉象,都对应到寸关尺上。”
陈修远从柜中取出一方未刻完的紫檀脉枕,“就像这脉枕,初看是整块木头,刻上寸关尺,才见天地人三部。
医理也是如此,博而后约,约而后精。”
苏信接过脉枕,摸到师父指尖留下的刻痕,深浅不一,却每一道都暗含劲力——那是无数个日夜为患者诊脉磨出的手感。
他忽然想起《难经·六十一难》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话,此刻才懂,这“巧”不是取巧,而是在繁杂中寻到根本的智慧。
更漏声里,陈修远吹熄油灯,月光透过杏林,在脉枕上投下寸关尺的影子,宛如一幅天然的经络图。
苏信摸着脉枕上未刻完的“尺”字,忽然明白: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遗弃旧法,而是像黄河改道,虽路径不同,却始终朝着润泽苍生的方向。
三部九侯是源头的浩瀚,寸口脉是下游的澄明,而医者的使命,便是在这浩瀚与澄明之间,架起一座让后学可渡的桥。
这一夜,苏信在脉案上画下第一百个寸口脉象时,听见师父在隔壁厢房咳嗽。
他起身添衣,看见窗外的杏树正在月光里抽新芽——原来霜降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就像脉诊,遍寻九侯之后,终究要回到寸口这一寸光阴里,去读尽人生病老的春秋。
第五章:杏坛承辉建安十七年清明,青蚨堂的杏花开得正盛。
苏信站在檐下,看着十五岁的小徒弟明哥儿趴在案头,对着《难经》抓耳挠腮,腕间新制的牛皮脉诊袋还带着青草香气。
“师父,这‘独取寸口’为何能候全身?
《内经》的三部九侯法难道不用学了?”
明哥儿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