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太聪明,我被迫躺赢》小说章节目录李稳婆,钱氏全文免费阅读

小说:竹马太聪明,我被迫躺赢 小说:种田 作者:白日空想家 简介:后世商朝的长公主商飞鸢,自被立为储君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学习治国理政。上要熟读律法史册,下要亲询农事水利,平日里更是友爱弟妹,众人无不交口称赞。怎知被一杯毒酒送回了娘肚子里,胎穿到了史册中几百年前的大殷朝,成了农家女余多。更附赠身世可怜的小竹马一枚,到嘴的面首全飞了,不,还没上嘴呢!无奈收拾好心情,势要发家致富、鞭策小竹马成为人中之龙...

从韩家回来,天色已近酉时。

孙氏赶忙让余多将针线篓拿回屋内,自己则进了灶屋准备晚饭。

余多放好东西,又进了灶屋帮娘亲烧火。

此时正值八月,日头明晃晃的晒了一整天,灶屋里像个蒸笼一样。坐在火塘前的余多更不好受,仿佛坐在一团蒸腾的热气当中,细白的面颊被烤的又热又烫,红的似火,只能往后退努力坐远一点。

孙氏动作麻利,飞快地洗好锅烧上水。舀了一小盆玉米面,掺了一勺面粉,加水用筷子搅合起来。待面成了絮状,将面盆递给余多让她下到锅里,自己则去了屋后菜园。

这活儿余多做过多次,很是熟练。她洗干净了手,踩在灶台边的小竹凳上,用手一小撮一小撮捏着面絮儿扔进沸腾的开水中。一盆和好的面下完,孙氏也回来了。

余多看着娘亲将洗干净的白菜剁碎扔进疙瘩汤里,又加了些许粗盐和几滴香油调味。疙瘩汤煮起来很快,孙氏用碗一一盛了,放在一旁。飞快地炒了盘韭菜,又拌了一碗蒜泥黄瓜。

坝院里已经传来了动静,想来是其他人已经回来了。余多想帮着娘亲将碗端出去,无奈太烫,她疼的手指一缩。

“快捏着耳垂揉几下,这样就不疼了。”余多听见娘亲心疼的喊道。

“我没事。”余多照着娘亲的话揉了几下,果然不疼了。

“出去等着吃饭吧,这碗烫得很,你端不住,仔细烫伤了。”

“三弟妹,我来帮你。”

“大伯母”余多见人叫了一声,见也帮不了什么忙,便出去了。

“那就谢谢嫂子了。”孙氏客气的道谢。

大嫂王氏也是个可怜人,多年来只生了喜儿一个女儿,在这个家里日子也不好过。两个人都不是要强掐尖的人,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倒也融洽,没怎么红过脸。

夏天天热,没什么胃口,汤汤水水的吃起来反而爽利。饭桌上只听见吸吸嗦嗦的吃饭声,一时也没人说话。

“今天我去地里拔了几窝花生看了,都长得挺饱满。这两天去地里收回来,趁着大日头还在赶紧晒干了。要不然等到下旬再下起雨来,到时候发霉了可不好。”疙瘩汤还有些烫,余多刮着表面的那一层吃着,听见翁翁开口说道。

“大郎二郎三郎去地里将花生拔回来,你们几个带着小娘子们,在家中将花生摘了。”赵大娘安排道。

余家的农事安排向来都是由余大春和赵大娘做主,众人听吩咐便是。

余三郎见爹娘他们说完了事,这才放下碗筷开口说道:“阿娘,多多如今还小,也帮不上家里什么忙。我便想着将她送到韩家去,好歹认几个字。”

赵大娘闻言眉头一皱,将筷子往桌上重重一搁。语气不快的说道:“一个丫头片子念的哪门子的书?到时候学些不三不四的道理回来,岂不是要翻了天?”

“阿娘,不过就是认得几个字罢了,哪像您说的这样!她就是读的再多,还不是要听您这个太婆的话?若哪天她小人家家做的不对,您跟我说,我来管教她。”余三郎哄着赵大娘道。

赵大娘见小儿子坚持,也不好驳他的面子,只冷声道:“要去也行,家里不会为她出一个子儿,该做的农活也要帮着做。”

“那是自然。”余三郎见娘亲答应,忙不迭地应声道。

一旁的钱氏听到这里,眼珠子一转,插话道:“他小叔,把我们家槐花一起送过去吧,我正想让她认几个字呢!”

余三郎见娘亲不说话,一时也没搭腔。

钱氏转头冲余多道:“让槐花堂姐跟你一起作伴怎么样?你一个人去学多无聊呀。”

余多甜甜一笑,开口道:“二伯母,这个事情得先生做主才行。槐花堂姐怕打手板子吗?先生说了,若是学不好,就要挨手板子的。”

坐在钱氏怀中的槐花一听,脸色吓得苍白,扭着身子哭闹道:“阿娘,我不去,我不想认字,我不要被打手板子。”

“你个死丫头,不知好歹,阿娘是为了你好。”钱氏在槐花的屁股上狠拍了一巴掌。见余多这边行不通,又转头对着孙氏道:“三弟妹,谁不知道你跟韩娘子关系好,不如你帮嫂子去说一说,准能行!”

“嫂子不是我不帮你,只是这认先生也是有规矩的。韩娘子能收下多多,也是多多这孩子自己争取来的。你若是诚心,不如亲自带着槐花去韩家问一趟。”孙氏慢条斯理的回绝道。

见达不到目的,钱氏出乎意料的也不恼。她话音一转,开口说道:“槐花不想认字,当娘的我也不逼她。只不过得把咱们宝柱送到私塾里念书,没道理一个丫头片子能认字,却让咱们家唯一的男丁做睁眼瞎。”

这一句话仿若惊雷一般炸响在余家众人耳边,余多诧异地抬头打量了二伯母一眼。

她倒觉得若能送余宝柱去读书,也是件好事。家中对这个堂兄实在太过宠溺,已经十一岁了,还纵着他与姐妹争抢吃食。平日里更是一丁点儿活计都不叫他沾手,养的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若能送去学里,不求考中个功名,好歹也能改一改性子,懂些为人的道理。

只不过读书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家中如今的境况,怕是有些痴人说梦了!

余大郎与余三郎都默不吭声,他们俩都没个儿子,对这唯一的侄儿,平日里也愿意多看顾一些。可家中如今并无余力,若是让自己的妻儿饿着一半肚子,供他去读书,两人皆有些不愿意。

赵大娘闻言倒有些心动,但家中确实拿不出这么一笔钱来。里正的孙子就在私塾里读书,听里正家的闲话说是一年光束脩就要三两银,这还不算一年四季的节礼孝敬。若送了宝柱去县里,那明年家中可真是一分救急银都掏不出来了。

“娘,你听我说”钱氏最善察言观色,见婆母有些意动,继续说道:“我知道家中如今也不宽裕,可若是咬咬牙供着宝柱考上了功名,那到时候咱们余家,说不得也能跟隔壁村的陈员外一样,做个乡绅财主。”

“好了,这事暂且放下,明年再说。”赵大娘虽然很是心动,到底还是冷静了下来。

“阿娘,明年宝柱又大了一岁......”钱氏见说不动婆母,有些心急道。

“若是家中有了足够的银钱,就送宝柱去读几年。”赵大娘到底也有些不甘心,又对着大郎和三郎说道:“你们如今还没个儿子,以后说不得也要靠着这隔房的侄儿孝敬。若是家中有了银钱,这送宝柱去县里读书一事你们两家也必须出力。”

余大郎和余三郎见娘亲话说到这份上,也只得点头答应。

钱氏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到底是得了个承诺,也不再纠缠。余宝柱趁着大人们说话的功夫,将盘子里的菜几筷子扫到自己碗中,全吃光了,半点不操心自己能不能读书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