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加缪小说全文免费阅读,《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最新章节

小说: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小说:其他小说 作者:张振鹏 简介: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

点击阅读全文

影视传媒


最早的唱片

  1888年,美国工程师埃米尔·别尔利赫尔录制了世界上的第一张唱片。这张最早的唱片,现存于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早期的唱片中间有两个孔,唱针是由里向外转动的。而且唱片只录一面,另一面则贴有文字说明卡。

最早的磁带录音机

  “布拉特纳冯”型录音机,是世界上最早的磁带录音机。1929年,为了使音响和摄影能够同步进行,在英国埃尔兹利的布拉特纳色彩和音响摄影棚,第一次使用了这种磁带录音机。它是在德国音响技师克尔特·休蒂雷的专利基础上,由制作人路易斯·布拉特纳设计而成的,也是最早采用电子放大器的录音机。1931年,英国广播公司购买了布拉特纳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

最早的扬声器

  世界上最早的扬声器是1898年英国伦敦的霍雷斯·肖特发明的,名叫“奥格泽特弗恩”扬声器。这个扬声器利用了压缩空气的装置。

最早的电动留声机

  1925年,美国俄亥俄州达比由克的布朗兹维克公司制造的布朗兹维克·帕纳特罗普的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用扬声器放大装置来代替耳机的电动留声机。

最早的歌剧唱片

  1896年,法国帕台·弗雷贝公司开始销售世界上最早的歌剧唱片,这是一种圆筒形唱片,灌制录音的均是当时著名的歌剧演员。1903年,格拉莫冯公司的弗雷德·盖斯巴格在意大利米兰录制的《丑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歌剧全曲唱片,由歌剧作者列昂卡瓦洛亲自担任指挥。

最小的唱片

  1924年,英国的一家唱片公司出品了世界上最小的唱片,直径只有35毫米。该唱片录制的是英国国歌。这种唱片前后一共只制作了250张。今天,这种微型唱片已成为收藏家的宠物和博物馆的珍品。

电视的发明

  1906年,18岁的英国青年约翰·贝尔德开始研究电视机。1924年,他把一朵“十字花”发射到3米远的屏幕上,虽然图像非常不稳定,但却是世界上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器。

  1925年10月2日,贝尔德的实验有了新的突破,他将一个人的图像发射到了屏幕上,而且非常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眉毛和头发都一清二楚。就这样,一台有实用意义的电视机宣告诞生了。1941年,贝尔德又成功发明了彩色电视机。而他发明的第一台电视机,现陈列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中。

DVD的由来

  DVD的全称,在诞生之初称为Digital Video Disc,即数字视频光盘,目前则称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数字多用途光盘,是CD/LD/VCD/EVD的后继产品。

  1994年,美国好莱坞的七大电影公司组成的一个组织——“HDVA Group”,考虑到数字化的高画质电视将在家庭中逐渐普及,家庭化的数字高品质影片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便联合倡议,这就是研制DVD的动因。1994年下半年,提出了DVD的初步规格。1996年初,发明出了DVD的样机。由此可见,DVD发展非常迅速,是娱乐业公认的新一代标准的存储技术。

MTV的由来

  MTV的M是英文“音乐”(music)的第一个字母,而TV是英文“电视”(television)的缩写,MTV可直接翻译为音乐电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网开办了一档新栏目MTV,内容都是经过精选的优秀歌曲,而且节目制作精巧,因此观众人数直线上升,很快就达到了数千万。之后,英、法、日、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电视台也相继开始制作并播放类似节目,为MTV的制作定型,即用最好的歌曲配以最精美的画面,使原本只是听觉艺术的歌曲,变为一种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崭新的艺术样式。

脱口秀

  脱口秀是英文“Talk Show”(口才展示)的音译,是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脱口秀,起源于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当时的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20世纪,随着广播的产生和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的人将兴趣转移到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介进行讨论,这也使得脱口秀在美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但是,那时的脱口秀没有观众的参与。直到1933年,很多新的脱口秀形式出现,观众才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肥皂剧

  肥皂剧,是指一部连续很长时间的、虚构的电视剧节目,每周安排为多集连续播放,故又称系列电视连续剧。其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主妇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因为最初经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

  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放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欣赏的观众也由最初的家庭主妇慢慢扩充。在西方社会的学术界和舆论界,肥皂剧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用户电视的一种系统。在加拿大、美国、欧洲、大部分亚太地区和许多亚洲国家十分普遍。跟无线广播一样,许多的频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互不干扰的在一根电缆中传送。电视的调谐器、录像机或收音机能够从混合信号里把一个频道选出来。

  20世纪40年代,电视系统首先出现在美国,最初的系统是用在公寓大厦的共享天线电视。由于共享天线电视系统有宽频放大器和传输信号的电缆、信号分配器,可以看成是有线电视的前身。196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立项对共享天线系统进行研究,拉开了中国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197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等单位在北京饭店安装了中国第一个共享天线电视系统,标志着中国有线电视的诞生。

电影的由来

  根据文字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然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实践和应用。

  13世纪,“灯影戏”传入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产生了“幻灯”、“走马灯”等视学娱乐游戏,而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学娱乐游戏。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出现于1922年,放映时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观众需要戴上特制眼镜,左眼就可以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就可以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拍摄立体电影时,通常用两架摄影机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景物的像,然后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两组胶片通过两架放映机同步放映,使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就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想要看到清晰的立体电影,就要戴上一副特制眼镜,这样两眼就可以分别看到略有差别的一副图像,便产生了立体感。

蒙太奇的由来

  蒙太奇,原意是“构成”和“装配”。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蒙太奇是反映现实传递信息的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方法。在早期电影的制作中,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发现,可以把一个动作的若干环节的视觉形象加以安排,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格里菲斯发现的“不是实在的描绘整个动作,却又使观众产生看到了全部动作的感觉”的这种剪接技巧,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经过电影创作者的不断实践,逐渐走向成熟,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真正的电影表现方式——蒙太奇。

电影画外音

  电影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了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画外音和画面内的声音及视像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可产生各种蒙太奇效果。

喜剧大师卓别林

  卓别林(1889—1977),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喜剧大师。1913年,卓别林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1972年,卓别林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好莱坞

  好莱坞是美国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地,他的夫人将大批冬青树(Hollywood)栽在这里,于是就有了好莱坞(Hollywood)这个名字。1910年初,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和剧组来到好莱坞,以天然背景拍摄了好几部电影。很多业内人士逐渐都知道了好莱坞,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来到这里拍片,好莱坞向电影之都迈进。如今的电影制片厂的分布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好莱坞,好莱坞与其周边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构成了美国影视工业的中心地区。

奥斯卡的由来

  奥斯卡奖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电影奖,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一席。它不仅反映了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起并成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了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创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简称“学院奖”。

  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玛格丽特·赫丽克在休息的时候,路过学校里的一座镀金雕像,看了一眼雕像,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于是,她就认真端详起来,不一会儿,她便大声惊叫起来:“啊!这雕像看上去多么像我的舅舅奥斯卡呀!”

  这时,一位新闻记者正在学院里采访,他恰巧听到了玛格丽特·赫丽克的惊呼声,便在隔天的报道里介绍了镀金塑像,并写上了一句:“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塑像为‘奥斯卡’。”当镀金塑像成为电影奖的标志时,“奥斯卡”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传开,学院也正式命名它为“奥斯卡奖”。

记者的由来

  记者是指新闻机构中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有时也包括新闻单位的编辑、评论、摄影等专业人员。记者一词,最初产生于欧洲的威尼斯。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政治、交通、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商业行情、航船行期、政治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有的还手书成单篇新闻,或刊刻成报纸,然后公开出售。当时,人们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分贝称呼他们为报告记者、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门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记者”这一称呼也由此而来。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分工。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1899年,在《清议报》第7期上,第一次出现“记者”一词。

新闻的由来

  据记载,西方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他于1423年旅行回来后对友人说:“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你。”他首次使用了“News”一词。1622年创刊的英国《每周新闻》则以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字的第一个字母拼成News来解释“新闻”一词,指四面八方的消息。

世界四大通讯社

  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并称世界四大通讯社。

  美联社。1892年,美联社正式成立于伊利诺州,目前总社设在纽约。美联社是一个合作性的非营利组织,在美国本土采用会员制,会员缴交会费并把新闻稿发送到总社,总社就会给会员免费提供各地新闻资讯。

  合众国际社,是目前世界上独立经营的最大通讯社,总社设在纽约。合众国际社是一个营利机构,可以算得上真正“卖新闻”的通讯社。其除了发出新闻电讯稿外,还有几家附属机构,如联合特稿通讯,专门提供各报社专栏文章、漫画等特稿。

  法新社。哈瓦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于1835年创立于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政府将所有的电讯社(包括哈瓦斯社)合并为法新社,并且给予官方补助。法新社除了发送一般新闻稿外,还提供时尚流行、工商行情和其他特稿。

  路透社,是英国创立最早的一家通讯社,主要是采访国外新闻,然后提供给英国国内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同时也将这些新闻提供给国外的订户。

路透社的由来

  1851年,在伦敦金融街的皇帝交易所大楼,保罗·朱利叶斯·路透租了两间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通讯办事处,并担任办事处的社长,除此之外还雇佣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做职员。每天,路透都到金融大街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办事处的新闻快讯,几个月后,他们收到了很多订单。甚至还有和伦敦隔海相望的巴黎,也有很多人订阅路透社的新闻。不久之后,欧洲东部国家的一些商人也纷纷希望能和路透合作,作为路透社在东欧的代理人。路透社很快发展并强大起来,成为现今世界上极有影响的新闻发布机构之一。

导演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整合全部艺术元素的艺术生产负责人。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和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导演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等。然后选择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各个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导演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摄制完成。

主角

  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主角是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在整部影片中,主角的戏往往是最为重要的。

  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如有男女两个主角,习惯上称男主角、女主角;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个主角的情况,这样情况下通常按照出场顺序或以戏份的微弱差距为依次,依次称为第一主角、第二主角等;而有的影片没有主角。

节目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区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

  在节目中,主持人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节目的各个部分,但也直接向听众或观众传播信息、解答问题、提供娱乐、介绍知识等。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

广播

  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其内容包括教育、新闻、信息、娱乐等。广播的长处是传播迅速,对象广泛,感染力强;短处是顺序收听,一瞬即逝,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1906年的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座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广播,内容是两段笑话、一首歌曲和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是当今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际广播电台,是美国官方的对外广播机构,目前归国际广播局领导。其使用53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每周播音总时数达1300多个小时,听众将近一亿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上网的国际电台,1994年1月就在因特网上设立了网站,并于1995年开办了中文网。

  美国之音的业务部门有英语新闻及节目部、外国语言播音部、行政部、总务部等。其中外国语言播音部下设52个部,中文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每天用普通话播音12个小时、广东话2个小时、藏语4个小时。

报纸

  报纸,是定期向公众发行的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把个人同国家、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报纸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通常是散页印刷,不装订。

  报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时间写在白色的木板上,以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7世纪,中国唐朝宫廷内发行过手写的传阅版,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古老的报纸,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之一,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舆论具有重大影响力。1970年,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使总统退职,《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国际威望,很多人认为它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它最善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而《纽约时报》则善于报道国际事物。《华盛顿邮报》属华盛顿邮报公司,该公司还拥有其他媒介或非媒介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并着重于金融、商业领域报道的日报。《华尔街日报》对题材的选择非常谨慎,其新闻舆论通过尖利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让商业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1882年,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成立了“道·琼斯”公司,在纽约金融区活动,为商业客户收集、摘抄商业信息。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道·琼斯”公司的客户量不断扩大。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商业界对信息日益增大的需求,他们于1889年正式创办了《华尔街日报》。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是英国的综合性日报,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而且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泰晤士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785年,约翰·沃尔特创办了《每日环球纪录报》。1788年1月1日,将《每日环球纪录报》正式改名为《泰晤士报》。约翰·沃尔特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并且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到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号外

  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迅速及时地向读者的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号外。

  号外承担着最快速度报道新闻的作用,其版面一般和原有报纸的版面大小相同,有时只是原有报纸版面的一半。号外原先都是套红印刷,现在一般都是彩色印刷,为了引人注目,“号外”二字要比原报头的字体大。文字的使用不仅简洁明快,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震撼力和鼓舞性,标题和图片也要具有视觉冲击力。

因特网

  因特网即国际互联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并通过很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因特网的前身是阿帕网。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他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构建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启用,当时只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宽带

  宽带的英文名称为Board band。通常人们把骨干网传输速率在2.5G以上,接入网能达到1M的网络定义为宽带网。传统使用的模拟Modem接入网络时,速率最高不超过56Kbps(将 56Kbps及其以下的接入方式归类于“窄带”,56Kbps以上的接入方式归类于“宽带”),而使用宽带接入设备时传输速率可达10Mbps,是模拟Modem的180倍。目前的宽带接入有多种技术,主要有ADSL、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以太网、光纤、无线接入等。

浏览器

  浏览器是指可以显示网页服务器或档案系统内的文件,并让用户和这些文件互动的一种软件。其用来显示在万维网或局部局域网络等内的文字、影像和其他资讯,而这些可以是连接其他网址的超链接,用户可轻易并迅速地浏览各种资讯。网页一般是HTML的格式。有些网页是需使用特定的浏览器才能正确显示。

  网页浏览器主要通过HTML协议和网页服务器交互并获取网页,网页由URL指定。一个网页可以包括多个文档,每个文档都是分别从服务器获取的。大部分的浏览器支持除了HTML之外的广泛的格式,还支持其他的URL类型及其相应的协议。

  个人电脑上常见的网页浏览器包括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Mozilla的Firefox、Apple的Safari、Opera、Hot Browser、Google的Chrome。浏览器是最经常使用到的客户端程序。万维网(亦作“网络”、“WWW”、“W3”,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个资料空间),是全球最大的连结文件网络文库。

搜索引擎

  1990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生开发出Archie。用户输入精确的文件名进行搜索,Archie就会告诉用户哪个FTP服务器能下载该文件。虽然Archie搜集的信息资源不是网页,但和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一样的:自动搜集信息资源、建立索引、提供检索服务。因此,Archie被公认为是现代搜索引擎的始祖。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从使用者角度看,搜索引擎是提供一个包含搜索框的页面,在搜索框输入词语,通过浏览器提交给搜索引擎后,就会返回与用户输入的内容相关的信息列表。

国际标准书号

  ISBN是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的缩写,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图书编码系统。1972年,ISBN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为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书号以“ISBN”作其标志,后面带有10位数字,分成几组。组号代表出版者所隶属的国家、地区或语种等,由国际ISBN中心根据各国图书出版量等因素颁给。中国为“7”。出版者号由各出版者所隶属的国家或地区的ISBN中心颁给。组号和出版者号共同组成了出版者前缀,它是每个出版者在国际上的唯一识别标记。如人民出版社的标志为“7-01”,书名号由各出版者给定。每种不同的出版物,包括不同版本、不同装帧等,都有不同的书名号。

  2004年,位于柏林的国际ISBN机构出版了《13位国际标准书号指导方针》,描述了将于2007年启用的13位的ISBN的概况。新的ISBN实际上就是现在的EAN号(European Article Number, 即欧洲商品号)。图书封四的ISBN上有一个13位的号码,其实就是EAN号,即在ISBN前加978(代表图书)。正式启用13位ISBN后,除了会增加前三位号码(如978、979、980)外,后面的号码用法与过去一样。

畅销书的起源

  畅销书,是指在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时间段,非常受欢迎、非常畅销的书。而“畅销书”一词(Bestseller)最初起源于美国。

  1895年,美国《读书人》杂志,登载了19个城市书店中最畅销的6本书的书名,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畅销书单。1897年,该杂志又发表了全美“最好销的书”的书单。自1903年开始,该杂志月刊每期公布本月内最好销的6本书,称为“畅销书六册”,“畅销书”一词在这时才第一次正式出现。之后,在全美各家书店,“畅销书六册”出现在最显眼的柜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畅销书”一词才逐渐普及到美国以外的各国出版界。

文摘的起源

  文摘,起源于公元前3600年的苏美尔文化时期,当时是用楔形文字记载在湿黏土表面上,经烧结后保存下来的黏土板。20世纪初,世界刊行的文摘杂志已超过60种。1939年,法国创刊了全学科综合文摘刊物。1953年,苏联创刊了包括自然科学全领域的文摘杂志。据统计,目前世界文摘刊物超过3500种。19世纪80年代,中国所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文摘的典范。

杂志的起源

  杂志,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1665年,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杂志——《学者杂志》。

  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非常容易混淆。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评论》,发行者是英国小说家丹尼·笛福。1833年7月,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采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回忆录的由来

  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文献的价值。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也许,这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在中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如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

新闻照片的由来

  1835年,美国人卡拉特在报纸上刊登了第一张新闻照片,是关于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失火的情景。由于当时报纸印刷设备非常落后,登出的图片很模糊,很难辨出图片上是什么内容。1844年,美国人古里尔采用石印法印制图片。不过报纸和图片分开出售,当时就有很多人购买。从此,报纸采用银板法将照片刊印出来,效果比以前清楚很多。

  1855年和1857年分别创刊的里斯利画报和哈甫斯周刊,都是刊登线条画状的新闻图片。直到1880年3月14日,报纸才出现第一幅铜板照片。19世纪80年代,新闻图片成为报纸本身的一部分。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