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加缪小说全文免费阅读,《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最新章节

小说: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小说:其他小说 作者:张振鹏 简介: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

点击阅读全文

节日民俗


节日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是欧美各国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早年在基督教会中对复活节的日期曾经有过争议,引起一时混乱,直到公元325年,教会才决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作为“复活节”。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复活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象征,也是典型的复活节礼物。白色的铁炮百合花在基督教中是被视为他们的“复活之花”,代表着心中的纯洁与神圣,绝对是复活节中不可缺少的花卉。另外,百合花形状像喇叭,也像是正大声宣扬耶稣基督复活的好消息。

愚人节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民间的传统节日,叫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对于愚人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该节规定,每年3月31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但是,较普遍的说法是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改革,依然固执地按照旧历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便在4月1日这天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有关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时间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演戏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

劳动节

  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定在每年的5月1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它起源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总罢工。这天,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举动震撼了整个美国,迫使资本家接受了工人的要求。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者都要集会,以示庆祝。

护士节

  护士是医院新兴的职业,出现时间不长。19世纪初,英国的大医院由仆役做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青年开设的宗教医院,专门培训了一批年轻的姑娘负责护理工作,这便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伤亡惨重,英国医学专业的女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组成战地救援队。并建立医院管理制度,使得伤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在英国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特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

母亲节

  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1月8日。今天母亲节的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的母亲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完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安娜的母亲死后,她非常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来纪念世界上所有的母亲,以发扬孝道。因此,她向社会呼吁设立母亲节。后来,她获得各方面的热烈支持和良好回应,不但是美国的很多州,就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都庆祝母亲节。1914年,美国参众两议院终于通过决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现在,母亲节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的节日了。

国际儿童节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的主人,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或是学习环境,是世界各国致力的目标。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这次大会有54个国家的爱护儿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此次大会后,各国政府都先后设立“儿童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父亲节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她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照料每一个孩子的生活,既当父亲又当母亲。多德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和善良。她长大后,觉得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也应该像母亲一样有个他们自己的节日,让全社会的人们来向他们表示敬意。她便给华盛顿政府写了一封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政府被她的真情感动,采纳了她的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不过,有些国家将父亲节定在其他日子。今天,父亲节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节日了。

狂欢节

  狂欢节是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传统节日,据说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它的前身。今天,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为期四天的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狂欢节。桑巴舞是当地节日的主角。狂欢节之日,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带上假面具,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集中到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观看或参加游行,场面十分热闹。

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人共有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家人团聚。感恩节是美国的古老节日,也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因此美国人对感恩节倍感亲切。感恩节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1620年,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102个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由于饥寒和疾病,人死去大半。这时,善良的印第安人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移民获得了丰收。为此,他们想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清教徒们和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边吃边聊,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3天。这就是日后所称的第一个感恩节,而当时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鸡、南瓜饼、玉米面包等,也逐渐成为感恩节的传统食品。此后,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各州临时决定感恩节的日期。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加拿大的感恩节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

万圣节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关于万圣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但普遍认为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在这几个古西欧国家的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戴着各种怪异的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的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在村落间游走,这在当时是为庆贺秋收。当然,也有人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的灵魂会在这一夜造访人间。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丰收并款待他们的景象。所有篝火和灯火,一是为了吓走鬼怪,同时也是为鬼魂照亮路,引导他们回来。

  835年,罗马天主教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宗教的先驱者。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通常叫万圣节前夜,这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又称鬼节。这一夜,各家各户门口放上一个雕着鬼脸的南瓜,据说它是巫婆的象征,用来吓唬魔鬼的。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万圣节前夜,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将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憨态可掬,再在瓜中点燃一支蜡烛)”走家窜户,表演各种节目或做游戏,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礼物,是孩子们的狂欢之夜。最广为人知的万圣节象征也正是这两样——奇异的“杰克灯”和“表演魔术或者给糖果”的恶作剧。

平安夜

  每年12月24日是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夕,也称圣诞夜。这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团聚。当晚,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在平安夜,父母们还会悄悄地把给孩子们准备的圣诞礼物放在长筒袜里。

圣诞节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俗称圣诞节。耶稣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实际上无据可查。为什么要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

  圣诞节的节期从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各国的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原本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后来,逐渐大众化,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这天,人们欢天喜地的忙着采购食物和礼品。圣诞节上圣诞树是必不可少的,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美餐,节日气氛非常浓厚。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2年。此后,每到这个节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以热情和虔敬的心参加节日活动。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庆祝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赠或款待亲友,有的请阿訇诵经祈祷,有的聚会联欢等。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戒斋一个月,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直到第29日或30日晚见到新月为止,次日即为开斋节。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净身,穿上节日的盛装,走亲访友,互致问候,再到清真寺参加节日活动。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沐浴,然后身穿洁净的服装,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穆斯林在开斋节聚礼前的一种自愿施舍)表示赎罪。现在,开斋节已成为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

各国的教师节

  世界各国教师节的日期都不一样。印度:9月5日,中国:9月10日,蒙古:2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朝鲜:9月5日,新加坡:9月1日,泰国:1月16日,韩国:5月15日,美国:9月28日,俄罗斯: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委内瑞拉:1月15日,葡萄牙:5月18日,捷克:3月28日,德国:6月12日,苏丹:2月24日,波兰:10月14日,法国:12月25日,匈牙利:6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主要节日和纪念日

  1月12日:香水节

  2月1日:宠物节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14日:情人节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4日:国际警察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世界森林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1日:愚人节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科技传播日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

  6月20日:世界难民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世界手球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

  6月26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

  6月30日:世界青年联欢节

  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31日:非洲妇女日

  8月6日:国际电影节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

  8月12日:国际青年日

  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世界扫盲日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世界预防自杀日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国际和平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世界海事日

  10月1日:国际音乐日、国际老年人日

  10月2日: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居室卫生日、世界蛋品日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

  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

  10月24日:联合国日、世界发展宣传日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11月1日:植树造林日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国际肺癌日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世界问候日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世界足球日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

  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

礼俗

禁忌“13”的原因

  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极力避开它,楼层中的12上面便是14,宴会厅的餐桌14号紧接12号。每月13号,西方人都感到惴惴不安,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酥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30块银币,将耶酥出卖了,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把“13”这个数字当做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按七天一周的计时法由来已久,据说古巴比伦人以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日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合称“七曜”。古代犹太人和东方某些民族也用“七曜日”记日,这样七个曜日,周而复始,又叫星期。一周中,哪一天为开始?按古代七个星体之中,以日为大,因此,“七曜”的日曜日即星期日为一周的开始,其余月、火、水、木、金依次为星期一、二、三、四、五,土曜日为星期六,是周末。

  ?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的说法也有根据。《圣经》说,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绿装;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第五天造鱼、水生动物和各种飞禽,让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个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经完毕,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称为圣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周末,一周应从星期一开始。

  二者相比,“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符合先劳动后休息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学、上班,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星期日休息,似是一周的最后一天,这也是在心理学上的一个根据。但是目前外国通用的,还是一周从星期日开始。

为何禁忌一根火柴点三支烟

  在英国与南非布尔人的战争期间(1880—1902),有一天晚上,在两军对垒的阵地上,有一名士兵点燃了一支香烟,敌方看见远处有一点微弱的火光,就将子弹推上枪膛。当那名抽烟的士兵用同一根火柴给他的同伴点烟时,敌人开始举枪瞄准。最后,当这根火柴在为第三个人点燃香烟时,敌人的子弹出膛了,并击毙了第三个人。因此,他们认为一根火柴点三支烟是很不吉利的事。后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在西方逐渐成为一种禁忌。

佩戴黑纱

  在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当有贫民去世时,亲属就会在自己身上涂黑泥巴,并穿上甘草衣服,有的亲人就用黑布将自己的身体裹起来。他们相信这样做就会把死神吓跑或者死神就不会认出来自己来。而如果一个贵族去世,他的仆人们都要穿丧服致哀。有一次,英国一个公爵去世了,但他的一个仆人在买不起丧服的情况下,就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且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脱帽礼

  脱帽礼,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碰杯

  喝酒碰杯的礼仪来自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喝酒时,眼睛能看到酒色,鼻子能闻到酒香,舌头能尝出酒味,唯独耳朵例外。于是,他们便在喝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声音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还有一种说法,碰杯的礼仪来源于古罗马。古代罗马人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给对方喝的酒中放毒,人们想出一种防范方法,即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以后,这样碰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

干杯

  据说“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祝酒颂词。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小费

  小费,是服务行业中顾客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它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把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的手中,还可以将付款后的找零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生日吹蜡烛

  人们过生日的时候,要吹灭插在蛋糕上的蜡烛,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的生日时,要在圣坛上摆着插有点燃蜡烛的蛋糕。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着燃烧的蜡烛,并要把蜡烛吹灭。古希腊人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孩子许下心愿,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能实现他的心愿。再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全世界,一直流传至今。

剪彩

  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过了一会儿,老板的10岁小女儿牵着一条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门外的顾客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货物。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就群起仿效。之后,人们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后来,这一仪式风靡全世界,不仅是买卖开张,而且工程开工和落成等许多事情都剪彩,寓意吉祥顺利。

降半旗志哀

  降半旗,也称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后,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1/3或一半处,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志哀方式,据说是在1612年由英国船“哈兹·伊斯”号首创的。当船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以后很多船只都沿用了这种志哀方式。后来,降半旗的志哀方式被官方承认,逐渐流传到陆地上,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鸣礼炮

  鸣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舰船进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示无敌意,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久而久之,鸣炮便成了国际通例,成为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应用的一种礼节。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全部鸣放作为对国家元首的礼遇,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用于较低级别的礼仪。

举手礼

  我们遇见熟人时常常挥一挥手表示打招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手礼。上古时候,埃及人有很多部族,他们之间经常打仗。友好部族的战士在路上相遇,就互脱面甲,表示敬意;同敌对部族的战士路遇,就会争斗起来。但是,当双方为了讲和不再打仗时,也都将面甲取下,表示友好。后来,推开面甲的那个动作,就演变成今天的举手礼。

军礼

  军礼起源于古罗马时代。当时,古罗马帝国的骑士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甲,向对方表示敬意,体现骑士精神。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大都以脱下头盔或帽子表示敬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其代表人物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式军队正式把脱帽致礼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示其军人的气魄。

  这种军礼,从英国陆军开始传到了海军和空军,之后传到法国、美国,进而逐渐传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军礼虽然各不相同,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形式都是通行的。

纽扣女左男右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纽扣。16世纪,中国人把纽扣传到了欧洲。在西方,男士普遍穿着衬衫和西装,纽扣在右边是符合人扣纽扣的姿势习惯。那时,西方的女士们一般是由女仆给自己扣纽扣。而为了让女仆扣纽扣时方便,女士服饰的纽扣就安排在左边,与男士是相反的。流传至今,现代服饰以西方服饰为基础,纽扣则是女左男右。

伦敦的礼俗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在伦敦,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如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7月和8月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当地所有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当地人遵守纪律,即便是几个人上车,他们也会自觉地排队上车。

巴黎的礼俗

  巴黎是法国首都。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多穿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巴黎人爱好社交,善于交际,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巴黎人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

罗马的礼俗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在罗马,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意思是说:“祝你健康!”此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罗马人时间观念不强,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迟到15—20分钟司空见惯。另外,当地盛产葡萄酒,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就会出售。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酒已一旦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葡萄枝。

威尼斯的传统节日

  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城市,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这里有代表性的节日有两个:嘉年华会和传统划船比赛。嘉年华会时间根据每年日期不同的复活节往前推算而决定,这个节日要持续3个星期。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在圣马可广场上就能看到一群戴着面具,穿着奇装异服狂欢的人随着音乐而劲舞。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天下午在大运河上举行刚朵拉划船比赛。除了国内游客,还有来自国外的很多游客,专门为激动人心的划船比赛欢呼。

纽约的礼仪与禁忌

  纽约是美国最繁荣的城市。纽约人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行了。他们握手时习惯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微弓身。如果要登门拜访,须先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他们一般乐于在自己家宴请客人。他们不喜欢别人冲他们吐舌头,认为这是污辱人。他们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他们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用的色彩。特别忌讳赠礼带有公司标志的便宜礼物,认为这有做广告的嫌疑。

温哥华的风俗与禁忌

  温哥华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人朴实友善、随和懂礼。在公共场所,人们一般不大声喧哗,很注意文明礼让,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里,都自动给老人和小孩让座,并礼让女士优先。开车至人行横道线时,车速减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总是依次排队。如果应邀去家里做客,都会事先送去或随身携带上一束鲜花给女主人。但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因为这种花只在葬礼上用。当地人不喜欢外来人过分地把他们的国家和美国进行比较。在当地,很多事情要事先预约。公事要预约,私事也要预约,不速之客是不受欢迎的。

新加坡的民俗礼仪

  新加坡居民中华人占77%,马来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展现在日常的礼仪上,就形成了新加坡独有的特色。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欢吃馒头。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论华人还是马来人都很重视。马来人的婚事要经过求亲,送订婚礼物,订立婚约等程序。新加坡的华人讲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将去世,其子孙必须回家中守在床前,丧礼一般都很隆重。

印度的民俗礼仪

  印度人喜爱动物,对动物非常宽容。许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后,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给牛或者狗等动物。印度83%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不可宰杀。首都新德里每天在街道上闲逛的牛达三四万头,它们或立或卧,或行或停,或啃食青草,或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有的三五成群在路上游荡,悠然自得!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壮观的风景是成群结队的野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超过20万只野狗生活在马路上。大象是受到印度人爱戴的动物之一,在印度人结婚等喜庆场合,请象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庆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国庆阅兵游行的队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

日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日本人喜欢使用谦词,如“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照顾不周,请见谅”等。日本人的见面礼基本上为脱帽鞠躬,一般而言,鞠躬者必须恭恭敬敬,而且鞠躬的度数、次数和时间通常和向对方表示的尊敬程度成正比。有时候,日本人在鞠躬时也会和对方握手。初次见面应当向对方90度鞠躬,而不一定握手。通常和女子交往时,仅鞠躬而不握手。

  日本人喜欢送小礼物,但送礼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 等奇数。他们忌讳“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如在公开场合送礼,必须每人一份。忌送风景图画,也不送梳子、圆珠笔、T恤衫、火柴等。包装礼品时不扎蝴蝶结,收到礼物不当面打开。

悉尼的礼仪与禁忌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人初次见面时称呼别人用“先生”、“小姐”或“太太”加上姓。熟识后若用昵称,表明双方的关系很融洽。见面礼节有拥抱礼、亲吻礼,也有合十礼、鞠躬礼、握手礼、拱手礼、点头礼,五花八门。

  信奉基督教的悉尼人忌讳数字“13”,他们还讨厌兔子。另外,悉尼人通常不喜欢别人把他们与英国人或美国人相比。他们自尊心很强,常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自豪。他们为人很随和,但对宗教非常认真。因此,平时交谈应尽量避免谈宗教与个人问题等话题。

泰国的游艺民俗

  泰国的游艺民俗丰富多彩,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传统音乐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乐调和乐器都与佛教盛典仪式有关。每逢庆典和传统节日,人们都以传统音乐来陶冶情感。最具特色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是“南旺”舞。人们围成一个圈,伴着击鼓和民族乐曲跳舞,男女老少都喜欢。

  泰拳历史悠久,起源于素可泰王朝时期(1257—1436年),由战争中赤手空拳消灭敌人的格斗演化而来。在泰国,男人学拳、练拳之风遍及全国,泰语俗称“十个男人九个学拳”。

  玩藤球的习俗在在泰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非常盛行。玩藤球不受场地、时间、气候限制,设备要求也很简单。除了不许用手接触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触球,如头顶、膝顶、脚踢、胸挡等,使球围绕身体旋转而不落地。

荷兰的社交礼仪

  在正式商务场合,荷兰人一般相互握手为礼。与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相互拥抱,有时会相互亲吻面颊。他们忌讳交叉式握手和交叉式谈话,认为这极不礼貌。称呼关系一般交往对象为“先生”、“夫人”、“小姐”,亲朋好友或者关系亲密的人一般会直接称呼其名,甚至关系更亲密的人会称呼对方的昵称。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对约会讲究信义,准时赴约。受邀到家中拜访时,一般要带些鲜花或巧克力送给女主人。他们尊重女性,有“女士优先”的良好传统。在赞赏他人“很有头脑”之时,常以手指敲太阳穴来表示。

瑞士的传统礼仪

  瑞士人习惯行握手礼,亲朋好友见面,有时也行拥抱礼,对女子则行吻面礼。他们不仅有礼让妇女和老的习惯,即使都是男性,也会给有急事的人让路。商业会晤会事先安排,严守约会时间;受邀到家中做客,通常送鲜花,但不送红玫瑰,因为它是浪漫的象征;接受礼品时,当场打开包装看。他们很重视婚礼,但仪式却很简朴,婚礼那天,新郎新娘分别由两名证婚人陪同来到市政厅,先在等候厅验明证件,然后进入婚礼厅举行仪式。不论是参加宗教葬礼还是非宗教葬礼,人们都习惯穿黑色衣服。瑞士人不喜欢饰有猫头鹰图案的物品,也不喜欢黑色,不在阳台上晒衣服,认为这会影响市容。

德国的礼仪与禁忌

  德国人不喜欢花哨服装,注重衣冠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时间观念很强。在社交场合举止庄重,讲究风度。与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动作是不尊重人、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宴会上和用餐时,注重以右为上的传统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在举办大型宴会时,一般在两周前发请帖。他们有个习俗,就是吃鱼的刀叉不能用来吃别的。德国有50%的人信奉基督教,有45%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和犹太教,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不喜欢他人过问私事。

埃及的习俗禁忌

  埃及人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清真寺先迈右脚。在街上看不见公共澡堂,看不见袒胸露背或穿短裙的妇女,也看不见穿背心和短裤的男人。他们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针在他们心中有几分神秘色彩,每天下午3—5点,当地人决不卖针,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戒律。他们习惯用自制甜点招待客人,在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一般都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忌讳喝酒,忌吃猪、狗肉,也忌谈猪、狗,不吃虾、蟹等海味、动物内脏(除肝外)、鳝鱼、甲鱼等怪状鱼。

服饰

西装的由来

  西装,是指西式的服装,即有翻领和驳头,3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据说,法国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来到奎纳泽尔游玩,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便请渔夫驾船出港,由于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衣服很不方便。而他发现渔民穿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样行动很自如。于是,他回到巴黎,便请来一些裁缝共同研究,希望设计出一种既方便又美观的服装。不久后,一种新的服装问世了,其样式和今天的西装基本相似。

T恤衫的由来

  T的造型很像英文大写字母“T”,而恤则是英文“Shirt”的译音。T恤衫,是一种常见的现代服饰。就其造型而言,古罗马时代的“邱尼卡”,应该算是最早的T恤衫。而现代意义上的T恤衫,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开始流行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刮起了一股“年轻风暴”,很多传统的事物和规则被打破和修改,其中就有T恤衫。原本贴身内穿的T恤衫,却被年轻人穿在了外面,还印上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和文字,以此来张扬个性。慢慢地,T恤衫发展成为休闲装,进而成为时装经典。

睡衣的由来

  顾名思义,睡衣就是睡觉时穿的衣服,早已成为西方式生活的象征,原词“Paejama”来自北印度语,是由波斯语中的“Pai”和“Jamah”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在波斯语中,Pai表示“腿”,Jamah表示“衣服”,Paejama表示“裤子”,是一种外出穿的宽松裤子。而欧洲殖民者们却赋予了它新的名称——睡裤。后来,睡裤流传到了寒冷的欧洲,人们才发明了睡衣。睡衣质地柔和,穿着舒适,有利于睡眠。而且,穿睡衣睡觉可以有效地抵御睡后的风寒,还可以解决交叉感染的问题。

雨衣的由来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胶乳溶液中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一天,苏格兰人麦金托什不小心把橡胶汁沾满了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身脏衣服冒雨回家,回到家后却惊奇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儿也没有湿。于是,他把橡胶汁洒满全身衣服,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进入20世纪,随着各种防水布料的出现,雨衣的款式和色彩变得日益丰富。

牛仔裤的由来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最早记载于1567年,是对来自意大利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裤子的称谓。如今,“Jeans”专指牛仔裤。1850年,美国的西部发现了大片的金矿。于是,很多人们一窝蜂涌向了美国西部,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淘金潮。但是,衣料很容易破损,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耐穿的衣服。就在这种情况下,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德国人利维·斯特劳斯,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牛仔裤被带到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从此,牛仔裤开始步入流行服装的行列,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

喇叭裤的由来

  喇叭裤,因裤子的形状似喇叭而得名。其是在西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据说,喇叭裤是西方水手的发明。水手在甲板上工作,海水很容易溅进靴筒,于是就改变裤脚的形状,以宽大的裤脚来罩住靴筒,防止海水溅入。1960年,喇叭裤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将其推向了时尚巅峰。20世纪70年代末,喇叭裤流行于中国,并逐渐变成引领时尚的标志。

风衣的由来

  1856年,博柏利在英国汉普郡的贝辛斯托克开设了一间成衣店。1879年,他研发出一种组织结实、防水透气的斜纹布料——轧别丁,很快就被英国机师和军队广泛使用。1901年,博柏利设计出第一款风衣。1924年,原本用于风衣内里的格纹首度亮相,直到今日更被广泛运用。如今,风衣呈现出很多新的风貌。色彩上,其以卡其绿为基调,以灰色、米色、咖啡色、蓝藏、青为主,非常便于和正装搭配。面料上,其采用以棉为主的混织面料,既有棉的舒适性,又非常便于洗涤。

茄克的由来

  茄克,是指衣长较短、胸围宽松、紧袖口克夫、紧下摆克夫式样的上衣。其是英文“Jacket”的译音,有短小的意思。茄克是从中世纪男子穿用的叫“Jack”的粗布制成的短上衣演变而来的。15世纪,Jack有鼓出来的袖子,但这只是一种装饰,胳膊不穿过它,搭拉在衣服上。20世纪,男子穿的茄克从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开的,袖口有装饰扣,下摆的衣褶到臀上部用扣子固定着;妇女穿的茄克也变得很合身,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经过各种各样的变化,现在的茄克几乎遍及全世界各民族。

燕尾服的由来

  燕尾服,最早起源于英国。18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方便,就将其前下摆向后卷起来,并把它别住,露出花色的衬里,显得非常美观大方。于是,其他兵种开始仿效。18世纪中叶,人们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服装,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就这样,燕尾服产生了,并很快遍及了全英国。18世纪晚期,燕尾服风靡于欧美大部分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尾服发展成两种样式:英国式和法国式。后来,燕尾服成为某种高雅的象征。在很多典礼或隆重场合,都可以看到燕尾服的身影。

和服的由来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其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而演变形成的。江户时代以前,日本人把和服称为“汤帷子”。帷子是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汽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就会穿着汤帷子入浴。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和服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手套的演变

  根据历史记载,手套最早见于公元前6世纪的荷马史诗。古希腊人用餐时,是吃抓饭的,不过他们在用手抓饭之前,会戴上一种特制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历史上用餐的抓饭工具。

  欧洲宗教界改变了手套的功能,神职人员戴白手套,表示圣洁和虔诚。19世纪前,国王发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白手套,表示神圣。将军、骑士们也会戴上白手套,表示为神圣而战。如今,手套不仅是寒冷地区保温必备之物、医疗防菌和工业防护用品,而且还起到装饰的作用。

运动鞋

  运动鞋,是根据人们参加运动的特点设计制造的,是指健身或竞技体育时所穿的鞋。运动鞋的鞋底一般都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对跑、跳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防止脚裸受伤。但是,长期穿运动鞋也有不好之处。由于鞋内温度和湿度的提高,脚底韧带容易变松拉长,脚掌逐渐变宽,久而久之变成平足;汗脚还容易引起真菌繁殖和传播,发生脚癣、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不能保证人体重心平均分布在全脚掌,不能使身体的肌肉、韧带、骨骼和脊柱保持正常的位置和工作状态。

拉链的发明

  19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穿长统靴,但是长统靴的铁钩式纽扣达20多个,穿脱极为麻烦。1851年,美国人爱丽斯·豪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设计的专利,但并未商品化。1893年,美国工程师贾德森,研制了一个“滑动氏没紧装置”,是拉链的雏形。1926年,小说家弗朗科,在推广一种拉链样品的工商界的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非常简明地说明了拉链的特点,“拉链”这个词由此而来。1930年,拉链才在民间流行起来,用来代替服装的纽扣。如今,拉链是近代对人类最为实用的十大发明之一。

领带的由来

  最早的领带,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期。那时的战士胸前都系着领巾,用来擦拭战刀。而如今的领带大多用条纹型的花纹,就起源于此地。中世纪,英国人用餐时不用刀叉或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而成年男子都蓄着乱蓬蓬的胡子,用餐时,弄脏了胡子就用衣袖去擦抹。妇女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男子的衣领下系一块布,可随时用来擦嘴,同时在袖口上钉几块小石块,防止他们习惯性地用衣袖擦嘴。后来,系在脖子上的领带和缀在袖口的纽扣,演化成为了受人欢迎的装饰品。

领结

  领结,是由一条布料制造的丝带,对称地结在恤衫的衣领上,使两面的结各形成环状。17世纪,领结起源于在欧洲战争时期的克罗地亚雇佣兵,他们使用丝巾围绕颈部,以此来固定恤衫的领口。17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并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结。路易十四国王看到后大为赞赏,当众宣布把领结视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慢慢地,领结变成了一种衣着服饰。通常在正式场合中,领结作为西装、礼服的装饰。

厨师戴白高帽

  据说,200多年以前,安德范·克莱姆是法国巴黎一家著名餐馆的高级主厨。他性格风趣幽默,爱出风头。有一天晚上,他看见一位顾客戴了一顶白色的高帽,款式新颖奇特,引起了全场人的注目。于是,他立即定制了一顶比那位顾客的帽子还要高的白帽。他戴着高帽在厨房进进出出,引起顾客的注目,而餐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后来,巴黎很多餐馆的老板,都注意到了白高帽的吸引力,便纷纷为自己的厨师订制。演变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厨师几乎都戴上了白高帽。白高帽成了厨师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成了厨师维护食品卫生的工作帽。

戒指的由来

  戒指,是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小环,常镶有宝石,戴在手指上,作为纪念物、装饰品、护身符,或者用作印章。其是最常见的饰品之一,也是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象征。

  国外学者大多都认为,戒指是起源于西方民族的创造。根据文献,罗马人早已有了戴指环的习俗。根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巴勒斯坦的女子已经把戒指当成了装饰品。而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在公元前11世纪,今河南省北部一带的人最早发明了戒指。而这些都是根据古代文献或记载在书籍上的古史传说,并没有考古成果的印证。

冰鞋的由来

  大约在1572年,荷兰人用铁制成了滑冰的鞋子。1863年,美国人普立姆顿制作了一双四轮冰鞋,不但可以前进、后退,还可以横测滑行,能做各种动作。不过,轮子最早使用黄杨木旋成的,由于木制轮子在运动时边缘极易破裂,所以不久就被钢轮所代替,后来还装上了滚珠轴承。后来,冰鞋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餐巾的由来

  15世纪至16世纪,英国男子用餐时用手抓着吃,很容易弄脏衣服,为此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们的脖子下挂块布巾,这就是最初的餐巾。但是,这种大块的餐巾使用时不方便,英国的一名裁缝就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将大块餐巾裁成一块块的小方块,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餐桌上使用的餐巾。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