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农家小哑女 小说:种田 作者:舟舟不做梦 简介:一朝穿成古代穷苦小哑巴,好在爹娘疼爱,没钱没粮也不怕。树皮磨面、一口烤蚂蚱嘎嘣脆鸡肉味馋哭隔壁小娃娃,奶茶、甜点烘焙现代糕点师征服你的味蕾。说她是个哑巴没人要?一个人过不香吗?“不香!”隔壁小小少年不知何时已经长大,逼近的身形似要将她整个人圈在怀中,墨黑的瞳孔里尽是她的倒影,满是深情与执着:“姐姐,休想丢下我。”“……”“你不说话,我就当你答应...
周沫思来想去,眼下都不是最好的时机。
正值农忙时刻,家家户户都等着收粮,基本都没有余粮和余钱,上哪儿借粮借钱?
二来马上就要秋收,老百姓地里的活都忙不完,哪有时间赶集?
哪怕最后真借来粮食,爹娘也不会放心她一个姑娘做买卖,可爹爹、大伯和哥哥都是家里干农活的主力,定是走不开。
所以现在不是做买卖的最佳时机……
最重要的是,她还想着收粮以后买些糖和面粉,做些点心、蛋糕蛋挞去糕点铺子,瞧瞧能不能入伙。
这远比卖榆树面来钱快!
她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毕竟前世的她,可是自己近百家连锁店的活招牌。
她堂堂糕点西点大师傅,烘焙甜点奶茶冷饮冰淇淋,样样是手到擒来,可惜现在已沦落到连糖都买不起。
周沫只能对周父和周福贵摇了摇头,先是做出锄地、割稻的姿势,随后又勒紧裤腰带——言下之意就是大家都饿着肚子等收粮,不适合做买卖。
两个大汉琢磨了半天,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一旁的周冬雪犹豫半天,终究站了出来,试探着帮忙解释。
“嗯……我觉得姐的意思是秋收太忙,大家可能没空做买卖,而且咱西河村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里还有余粮借给我们?”
周沫握紧拳头那个激动——对对对,她就是这个意思!
周冬雪刚开始还怕曲解了姐姐的意思,可见姐姐激动的连连点头,忍不住掩嘴一笑:“嘿嘿,姐,我是不是你肚子的蛔虫?”
就连刚从屋里出来的冯氏听后,也是无奈笑道:“不如等收了粮再说?”
周福生和周福贵想了想,也是这个理,此事只能作罢。
周福贵摆了摆手:“这就是命诶。”
周沫有心无力,穷人家就怕病,有时候甚至能拖垮一个家。
不过令她动容的是,大房全程没有问过一句,有关榆树面配方的事,这要是多个心眼的人,怕是少不了勾心斗角一番。
唠嗑了阵,周沫便跟着自家老爹往回走。
期间路过苏家,院子里头竟还有读书声,这会儿天都黑了,苏家这孩子还挺用功。
回到家中,娘亲妹妹已将锅碗盆瓢洗干净。
周沫打来洗脚水,没有浴房,也谈不上洗澡,顶多轮流在房里擦洗一番。
周父则是趁着月色,去河里打了两桶水回来,供一家老小次日使用。
往日周沫也会去河边打水洗衣,可自她落水后,爹娘这几天愣是不让她去河边,生怕她再次掉进水里,就连衣裳也是娘带着青青,一大早去河里洗净了带回来。
听说是村里的老人说她刚从鬼门关回来,神魂不稳,莫要再被水鬼抓去了。
周沫哭笑不得,不过还是应了爹娘的关心,尽量远离河边。
***
次日一早,已是八月初三。
周沫早早起来,将红薯蒸熟碾成红薯泥,混着榆树面做成松软的红薯味手抓饼,混上果酱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她又将仅剩的半碗糙米分成两份,打算这两天给奶奶熬点养胃粥,糙米总比野菜糊糊强。
爹娘理解她的意思后,也同意了她的做法。
夫妻俩心想——老人家要真的不行了,走之前也要吃些好的。
吃过早饭,一家老小准备去地里干活。
周沫先去了趟大房看奶奶,刚好冬雪在刷碗。
“姐,你咋来了?”
见堂姐指了指奶奶那屋,周冬雪才叹着气道:“这粥可是要送去?奶她刚吃进两口糊糊没一会就给吐了出来,也不知咋办才好。”
闻言,周沫心中一揪,赶忙进屋给奶奶喂了小半碗糙米粥。
剩余小半碗她也不强迫老人家,直接放在大房家,等会再来一趟热上继续喂。
周沫将食指和中指放在另一只手的掌心上,作走路状,又指了指糙米粥和奶奶那屋,示意自己等会还会过来喂奶奶喝粥。
令人惊喜的是,冬雪妹妹居然一眼就看懂了!
真是知她者,莫过于堂妹也!
“姐,门我不锁,等会你自个过来,我先去地里头忙活。姐…不过奶她吃了又吐出来,喂一次吐一次,会不会有些太折腾?”
老人家吐一次脸色就白一次,着实令人心揪。
周沫摇头,小脸很是坚决。
哪怕吃一次吐一次,总归能吸收一些,看看能不能恢复一些体力,精神头好些病情也许会好转。
姐妹俩走在乡间小路上,大多数人家已开始干活。
西河村大多人家种的都是水稻,也有些许农户种了麦子,一眼望去成片成片金黄的稻谷,宛若一幅油画。
今日已陆陆续续有人收稻子,一个个弯腰的身影,有老有少,哪怕是孩童,也是要下地干活的。
西河村水稻一年一熟,可惜因土地贫瘠与种植技术,更没有后世的肥料、杂交稻机器等等,粮产并不高。
她家一共有十亩地,乍一听还挺多,可惜只有三亩是良田,余下皆是旱地。旱地贫瘠,一亩顶多产粮五六十斤。
哪怕是良田,也只有近两百斤而已。
她家良田都种了稻谷,余下七亩旱地——三亩种了稻谷、两亩种了豆子、两亩种了红薯。
一年下来稻谷产量只有七百来斤,一般情况下除去各种赋税,最多剩下六百斤大米。
若是要扯布缝衣、置办油盐酱醋茶肉等等生活用品,卖出近两百斤大米,才能换来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买不到什么东西,但就是她家一年的花销。
而剩下仅供自家食用的大米,只有近四百斤而已。
她家五口人已经够省吃俭用,一天两顿大多汤汤水水,一月下来也要近30斤大米,一年就是三四百斤。
饿不死,但完全吃不饱!
若是不卖粮食,倒是能凑合吃一年,可那就没钱扯布做衣服、没有钱买油盐肉……
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衣裳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她现在穿的衣服,还是爹娘改小的衣衫。而她之前穿不了的衣服,就会给妹妹穿,妹妹穿不了就改小了给弟弟穿,就这样一年一年传下去。
油、盐舍不得放,都是小事。
到了冬天,那才是真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