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私盐帝国 小说:历史古代 作者:雨木师兄 角色:洪岩易,羿叔 简介:大宋年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而在江南一带,私盐泛滥,官盐行销受挫,盐税收不上来。其中尤以虔州最为严重,有些村落宗族几代人都是以贩私盐为生,相互连接形成组织,甲兵旗鼓,与官军对抗,巡尉敛避。严重的时候,几个州郡都被私盐贩子控制。作者写这部小说参考了虔、汀、惠等多个地方的州县志,大抵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宗族风气与官商环境,讲述了贫...
夜里,徐、洪、廖三人敲开了一户盐民的房子。
徐有余跟盐民简单说了几句话,大家都是熟人了,也不用多交流。
五文钱一斤的盐,徐有余买了三百斤,按一百五、一百二、三十的量分开装成三份。
廖印把那三十斤的布袋子搭在肩上,觉得非常轻便,就说:“这里的盐才五文钱一斤,再给我来二十斤吧!”
徐有余笑着提醒道:“我们是事先说好了分利比例,不管你扛了多少斤,最终得利都是按那个比例分钱的。”
廖印一听这个,赶忙说:“那算了吧!我这次还是扛三十斤的好了,洪兄中途若是累了,我分担一些。”
盐民帮着他们把白净的盐包装好,做好防水处理。
徐有余和洪岩易挑着盐,廖印的盐袋子就直接搭在肩上,三人趁着夜色离开了盐民的房子。
然后就来到一处荒芜的码头。
早有人接应,来人与徐有余攀谈了几句,说了几句暗语。
接上头之后,徐有余说:“三百斤,三个人。”
那人说了句:“老价钱。”
徐有余没有迟疑,直接把准备好的银子给了对方。
而后,来人便领着三个人来到一处风平浪静的地方,早有一艘船等在那里了。
上了船,洪岩易发现船里面已经有了不少人。
徐有余指示二人不要言语,把盐放在一个角落,三人靠着盐蹲下。
接着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个个担着一个百斤重物。
听口音大多跟徐洪廖三人一样都是虔州、虔安一带的黄泥音。
黄泥音即是客家方言,是北方人南迁的过程中,杂糅了无数南北口音,在赣(江南西路)、粤(广南东路)、闽(福建路)几个地方交界州郡形成的特有方言。
对三人来说,这就是乡音。
船坐满了人以后,即离开码头沿着海岸往西向扬帆。
离了岸,大家便没那么紧张了,彼此开始说起话来。
廖印说道:“啊!原来也是走水路回去,咱们也就只是背那么一小段路,早知这样,我背个八十、一百来斤也是没问题的。”
洪岩易笑了:“哪有这么容易,前面肯定还有难走的地方,我们听徐伯爷的安排就是了。”
船行了半夜,在快天亮的时候,抵达伶仃洋出海口的一座岛屿。
船靠岸了,领头的叫大家下了船。
众人或背或挑着自己的货物,都跟着,到了一处渔家院子。
领头的道:“先在这里歇息半天,到出发的时候,就来喊大家。”
这些多数是老盐贩子了,各自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靠着自己的货物倒头就睡了。
廖印偷偷和洪岩易道:“我估量着,这些人的货物都是盐。”
洪岩易说:“那定然是了,如果是寻常的东西,用不着这样躲着运输。”
徐有余让两人呆在这里,看着自己的盐,他出去一下。
过了许久,等到快中午了,徐有余才回来,手里拿着一些吃食分给两人。
廖印问道:“这些哪里来的?”
徐有余道:“买来的呗!”
廖印惊道:“这荒芜野岛,竟还有地方买这些?”
徐有余道:“那自然是了。”
他没有告诉两个少年,这个海岛的另一面是另外一方天地。
是一个比虔康县城还要精彩的地方,而将来还有许多故事发生在这个海岛,这是后话。
到了午后,昨天的那个领头回来了,让大家出去集合。
这时候不仅他们,还有另外几拨人从不同的渔家宅院出来,一起聚在一片空地上。
一个身材魁梧、多须的汉子站在一张方台上,跟众人说了几句话。
大致是说,他是这次结伙包运盐的盐趟主,姓戴,排行第七,道上人称戴七,预祝大家本次行盐顺利。
原来昨天那领头还不是大头领,大头领是这个戴七。
后来的州县志上也有其人,不过州县志上他的原名字中间有个小字,所以,后面有时候称呼的戴小七,那也是他。
说完话,戴七带着大家烧香拜了神,然后指挥队伍逐个背着自己的货物来到码头登船。
这时候码头停靠的已经不是昨天的那艘小船了,而是一艘比较大的车船。
车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相传是祖冲之发明的,是一种带有轮子的船,祖冲之称之为“千里船”。
但这个轮子不是在陆地走的,而是用来击水前进的。
这也就是后世轮船的雏形了。
到这里,洪岩易才知道,原来贩私盐,不是他原先想的,就跟着徐有余买盐背回来卖,而是有一个如此庞大的队伍,严密的体系,是个盐帮。
其实这也只是私盐行业的冰山一角,别的道上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盐盗,路数五花八门。
廖印私下对洪岩易笑道:“不经意间,我们就加入了一个帮会了,昨天徐伯爷给那人交的大概就是入会费。戴七是帮主,那小头领是舵主,徐伯是个堂主,你我是新加入的最末帮众。”
洪岩易说:“你别乱说。”
其实话糙理不糙,大约就是这样的。
只是这个帮派是个临时搭建的组织,干完这一趟就会解散的,所以领头人叫盐趟主。
进了船,戴七安顿好所有人,并且标记了每袋货物都属于谁之后,就给大家分派任务了。
徐有余是老手了,直接下到船舱里当了桨手。
而像洪岩易、廖印这样的少年,也被分配到轮流踩一个滚轮踏板。
滚轮连着船外部的一个半没在水下的巨轮,为船增加着动力。
就这样船在天黑的时候驶入了伶仃洋。
再经广州,进入了始兴江,一路逆流而上,停停靠靠,经清远、英州、韶州、始兴,抵达南雄州。
中间虽然也有些凶险之处,但终究是过去了。
船在南雄州的一处破旧码头停靠。
当洪岩易被告知已经到了位于大庾岭脚下的南雄州了,就惊了。
他和廖印说道:“走我们来时的梅关驿道,过了大庾岭,岂不是就到了那一处烟柳十八里?”
廖印道:“好像是这样啊。”
洪岩易大喜,经过这一番辛苦折腾,此刻如果能够躺在老妈妈院子里的竹椅上,任暖暖日光晒在脸上。
如果又有一个一二个妙龄少女在旁陪着侍奉,那真是舒服死了。
倘若是为了斜对面院子里那个荡秋千的女子,那就是把这次贩盐赚的所有钱都给她,也是愿意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盐贩子如果没有结婚,多半存不下钱的缘故,经受了生死危险,此刻但凡给一点温暖,他都觉得无比幸福,愿意倾囊付出。
所以贩盐,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过,这时候廖印却念叨着说:“当初在盐场的时候,就应该多买一些盐来,你看这一趟到现在,盐都没背上几次。
三十斤盐是直接往船上扔,一百斤也是一扔,并不会多费什么力气。
我们就应该一次买它五百斤来。”
洪岩易笑了笑,又停止了,他预感到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在无数盐贩子的探索下,找到了这么一条极为便捷的道路。
但唯一没法攻克的就是这梅关驿道。
这条路上官军设有多处关卡,连同夜里也有岗哨。
但凡有人运着盐从这条路上过,被抓到那就是直接砍头。
那有盐引的盐商呢?
不存在的,当时虔州与虔安军均属于淮盐的引岸,粤(广南东路)盐不得销往虔州、虔安军,自然也就不存在需要过境大庾岭的粤盐盐引了。
引岸,就叫引界或者引地,就是朝廷规定的行销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