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岩易,羿叔小说《私盐帝国》全文免费阅读

小说:私盐帝国 小说:历史古代 作者:雨木师兄 角色:洪岩易,羿叔 简介:大宋年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而在江南一带,私盐泛滥,官盐行销受挫,盐税收不上来。其中尤以虔州最为严重,有些村落宗族几代人都是以贩私盐为生,相互连接形成组织,甲兵旗鼓,与官军对抗,巡尉敛避。严重的时候,几个州郡都被私盐贩子控制。作者写这部小说参考了虔、汀、惠等多个地方的州县志,大抵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宗族风气与官商环境,讲述了贫...

没过多久,徐有余就来找洪岩易、廖印了。

不消说,两个人是要继续干私盐这份祖业的。

而只要这两人愿意走,徐有余就不会放弃他们。

干这个掉脑袋的买卖,一旦结成伙,那就是永远的搭档,不管同伴多差劲,都不能轻易言放弃。

只因有他在未必能帮上多少忙,但若抛弃他,他要害你掉脑袋,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徐、洪、廖三人在这条盐路上往来次数渐多了,廖印经过一番历练,也能背上八十斤重的盐了。

徐有余见两人渐渐上道了,便又让了一成的利出来,分赃比例变成了四三三。

廖印自知出力少,也主动提出,后面的本金都全由自己出。

虽然最终分赃的时候会退还本金,廖印不会有什么损失,但这也算他在努力为团伙付出吧。

如此,这个贩私盐的小团伙在海陆县与虔州之间往来无数次,赚了不少银两。

每次都是到了南河码头那个仓库就出手,绝不涉足下游的散盐买卖。

洪岩易曾说想要留下一部分,私下卖给一些熟人,被徐有余断然拒绝,说这样容易玩火自焚。

接下来是一个多雨季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流言就传开了,说两淮的盐场因为今年雨水多而大幅度减产,食盐紧缺异常。

虔州的盐价迅速飙升,逼近一贯铜钱一斤,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伴随着盐价的上涨,赊刀老人的预言又被人们记起来,传得更疯了,大家都说食盐会卖到每斤两贯铜钱以上。

虔州城乡百姓疯狂上街抢购食盐,有钱的人家都在屯盐,以防价格继续暴涨以后吃不上盐。

官盐的价格持续飙升,最终突破了两贯铜钱一斤这个关口。

连琦江镇七间店老张私卖的土盐都卖到几百文钱一斤了。

不过,南河码头仓库的人依然按几十文钱一斤从徐有余三人手里收盐不变。

因为连绵雨水,大庾岭崖壁湿滑,盐贩子掉下悬崖摔死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走这条路的私盐贩子除戴七的团伙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大小团伙,不知其数。

走的人多了,总有一些失足的。

他们干的就是这份要命的买卖。

有个樵夫进山砍柴的时候,在崖脚下发现了几具尸体,就报了衙门。

往年也会在崖脚发现尸体,因为盐袋子摔破,雨水冲刷,盐粒早就化没影了,官府只认作是采药之人为采珍贵药材而涉险攀爬崖壁坠亡的。

反正仵作检查尸体确信是高空坠落摔死的,也就不会多去深究。

但今年大庾来了新的知县,他带来的一个师爷是个很有眼力的人。

他一看死者的装扮就知道不是采药之人,猜测是盐贩子。

他随即告诉知县,派衙役进山寻找栈道。

这个知县不是别人,正是先前曾经提到过的广东士子陆卷凌,而这个师爷就是一直跟随他的羿叔。

陆卷凌先前进京应试,中了二甲。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在宋朝,学子会试中了之后,再参加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的殿试,殿试不会有落选,但会按排名先后分一甲二甲三甲。

最被皇帝赏识的那些,排名靠前,赐“进士及第”,也被称为一甲,这种人一般都能立即被授个大理评事、将作监丞之类的衔,然后派出去做州府一级的通判、推官、司法参军之类。

而排名稍微靠后一点的,赐“进士出身”,这是二甲,一般也能立即被授个头衔,然后派出去做县一级的官。

而排名最末的那些,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这些人的分配在前二甲之后,要等前面两甲都安排完了才轮到他们,往往要等上很长时间。

最后等上了也都是末流的官,县主簿之类,比知县还低一个级别。

其实就全国来说,这些人也是精英中的精英。当时南宋全国一亿多人口,三年一次科举,只录取不到两百名进士,只要能中,都是顶尖的存在。

这些人也许是发挥失常,也许是策论的论点不被考官欣赏,所以排名靠后。

宋朝的江西经济发达,文风鼎盛。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宋朝有六人,其中三位是江西籍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而且这三位不仅是同一时期的人,还彼此相熟,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是曾巩的好友,还是曾巩介绍王安石认识欧阳修的。

说明写文章这个事情啊,也和做官做生意一样,都是扎堆集聚,相互关照。

言归正传,继续说陆卷凌,他中了二甲之后,还没派官之前,就向吏部的递了一篇策论。

当时流行跑官,士子中了进士之后都会尽快发表自己的文章,展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更好的分配。

比如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中了三甲,获赐“同进士出身”,就兴冲冲献了《上枢密韩太尉书》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

结果这篇文章是火了,之后一千年的学子都要背诵,但苏辙本人却是在三年之后才被派了个县主簿的小官。

而这个陆卷凌是个比较务实的人,他上的策论里面谈到关于虔州盐盗的事情,提出,要彻底解决虔州私盐贩子问题,最关键是的将虔州的引岸从淮盐区划归粤盐区。

他写道,虔州距离两淮极远,而盐自两淮地区从水路经过长江再入赣江抵达虔州,一直是逆流而上,成本极高,路上消耗极大。

而如果从广东买盐,走始兴江,经过梅关驿道,则路程倍减,成本倍减。

盐价降下来,私盐贩子们无利可图,自然回去老实当农民。

吏部主政官员很欣赏陆卷凌的见解,但盐区划分的事情牵扯太广,涉及的利益群体太多,甚至关系到朝廷军饷,没法轻动。

最终是给陆卷凌派到大庾当了知县。

知县这种小官对盐务这种大事情基本是没有置喙的权力的,真正管盐务的官在宋朝叫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这个称呼有点绕口,就简称提举了。

知县距离提举还差几个品级。

不过许多年之后,真让陆卷凌当上江西提举,这是后话了。